我国大熊猫、古树名木保护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5-01-07 15:05:59 来源: sp20250107

原标题:我国大熊猫、古树名木保护成效显著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被誉为“国宝”。古树名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在1月25日国家林草局召开的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取得新成效。

大熊猫受威胁等级由“濒危”调整为“易危”

目前,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稳步增长,栖息地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二级巡视员张月表示,为加强大熊猫保护,我国先后开展了四次全国性大熊猫调查,掌握了其野外种群及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大熊猫野外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得到强化。

2021年10月,我国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公园总面积2.2万余平方千米,约72%的野生大熊猫得到严密保护,形成了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栖息地保护体系。大熊猫栖息地受保护面积从139万公顷增长至258万公顷,有效维护了大熊猫野外种群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

在大熊猫人工繁育方面,按照优化繁育配对方案,2023年全年繁育成活大熊猫46只,全球大熊猫圈养数量达728只。圈养种群的平均亲缘关系值逐步降低,遗传多样性不断上升。

经科学评估,现有大熊猫圈养种群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可达200年,成为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为保护研究、科普教育、放归自然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近年来,我国在大熊猫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多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共获得100多项专利和科技成果。在国际合作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与20个国家的26个机构开展了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在推动大熊猫保护科研、促进国际友好交流等方面收获了丰硕成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由‘濒危’调整为‘易危’,表明我国大熊猫保护成效得到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界认可。”张月说。

全国古树名木实现动态、精准管理

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普查范围内现有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2.13万株和群状386.06万株。

国家林草局生态司副司长刘丽莉介绍,我国对古树名木资源管理更加精准,开发上线“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全部实现落地上图,初步建成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一张图、一套数、一个平台,实现了动态、精准管理。各地在摸清资源本底基础上,严格落实挂牌保护。

在制度体系方面,目前17个省份及部分城市出台了古树名木保护相关地方性法规或管理办法。我国建立起覆盖普查、鉴定、复壮、管护等全过程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古树名木保护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刘丽莉表示,在古树名木保护方面,将持续强化行业监管,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定期开展资源调查,完善“一树一档”,实行全面挂牌保护,严格落实管护责任;进一步完善“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确保每一株古树名木都“落到图上”“责任到人”;做好古树名木精神挖掘阐释,加强宣传引导和合理利用。

(本报记者 姚亚奇)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