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2 23:52:37 来源: sp20241222
作者:逄锦聚(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什么是人文经济学,为什么要构建人文经济学,我们要构建什么样的人文经济学,如何建构中国人文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构建人文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经济学是经济学、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历史、法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就其研究对象而言,是研究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学科;从基本学科属性看,它归属于经济学门类。当前,建构中国自主的人文经济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需要。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自主的人文经济学知识体系建构奠定了实践基础。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有人文与经济交叉融合的人文经济学作为支撑,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人文经济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把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中国人文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结合起来,实现人文学科与经济学科的融合发展,必将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加繁荣发展。
构建人文经济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发展的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建构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文化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恩格斯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这两段论述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经典阐释,是指导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与文化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按照这一基本原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经济的发展决定文化的发展,而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的反映,又给予社会经济巨大的影响。
其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人文经济学,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人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人文经济学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主题主线,贯穿人文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二是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紧密结合起来,尤其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史中形成的优秀经济思想、文化思想作为人文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从学理上阐释清楚。三是把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于人文经济学的全部知识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国人文经济学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
构建人文经济学的主要着力点
立足中国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反映时代进步。人文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首先研究人文经济在一个具体国家、每个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才能确立适用于人文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推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相互促进,同时不断深化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建构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在总结好这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聆听时代和实践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讲好中国故事,着力对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揭示中国人文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文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挖掘并弘扬我国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优良传统。我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在农耕文明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集聚的知识和智慧,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我们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努力创新和阐释新范畴。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任何人文社会科学都需要以范畴为基础。建构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创造一系列新范畴,这些范畴可以从我国已有的文化范畴、经济范畴中借鉴并作出新的阐释,赋予新的内涵,例如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等。也可以吸收借鉴国外已有的范畴,但不能简单照抄照搬,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赋予其新内涵,使之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反映人文经济发展的一般性。
着力阐释系统学说,建构科学的体系结构。建构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不仅要总结好实践经验,也要总结吸收学术界已有的成果,把这些成果体系化、系统化。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主线,建立与我国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文经济学体系结构。尝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机制和方式,经济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微观基础,经济和文化融合发展的现代市场体系,人文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等方面,对中国人文经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阐释,建构起中国人文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16日 11版)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