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20:02:00 来源: sp20241127
3月23日,台湾传统建筑研究专家李乾朗向小朋友们展示台北孔庙手绘图纸。新华社记者 赵博 摄
??新华社台北3月23日电 特写:台北孔庙里的美术课
??新华社记者赵博、齐菲
??“今天,我们来画大成殿。首先,画一条横线,再画一条垂直的竖线,这样我们就有了房屋的基准……”
??23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美术课在台北孔庙举行。授课人是台湾传统建筑研究专家李乾朗;听课的是15名对古建绘画毫无基础的青少年,他们当中最大的念高一、最小的还不到6岁。
??第一次给小朋友讲课,李乾朗做足了准备。他带来自己手绘的台北孔庙图纸,向大家展示正面、侧面、俯瞰等不同视角的大成殿样貌,并告诉他们:“盖房子是从下往上,而我们画房子,要从屋檐开始画,慢慢往下到地面,才会比较容易把握高低大小。”
??拿着画板,排坐在仪门廊下,小朋友们听得全神贯注。家住台北市内湖区的张先生带一双儿女来上课。他说,这样的课程在学校里是没有的。
3月23日,台湾传统建筑研究专家李乾朗在示范绘制大成殿。新华社记者 赵博 摄
??燕尾脊、七级宝塔、通天筒、飞檐、斗拱、垂莲吊筒……在李乾朗的详细讲解下,小朋友们拿起铅笔逐步勾勒。不一会儿,大成殿的重檐歇山顶跃然纸上。
??“现在我们来画大殿的柱子。接着是台基,有两条斜线向后延伸,连接到门窗的位置。后方还有两根廊柱,看起来比前面的柱子高一些、短一些。”以简单易懂的语汇,这位蜚声学界的“大教授”将透视原理娓娓道来,
??已过春分,台北天气日渐暖热。年逾七旬的李乾朗全程站立授课,每个步骤都细心指点,耐心十足。
??“李爷爷很慈祥,跟他学习画房子,我一点都不觉得困难。”8岁男孩张瀚文说,在老师影响下,自己的一笔一画也更加专注用心。
3月23日,8岁男孩张瀚文和姐姐一起在大成殿前展示画作。新华社记者 赵博 摄
??念小学二年级的张瀚文,每年都会随父母一起来孔庙。在他的认知里,这里是保佑自己和姐姐考取好成绩的“神奇的地方”,进来时不可大声喧哗,临别前要向孔圣人鞠躬行礼。“我喜欢大成殿,觉得它很美。”他说。
??勾描好结构,小朋友们在李乾朗的指导下开始为房子“化妆”。整齐排列的瓦片、斜脊上的龙纹、殿前正中的香炉……有的小朋友还将台阶和石陛画了进去。
??学着老师写下落款,一幅《大成殿》历时50多分钟宣告完成。小朋友们开心地举起画作,拉着李乾朗合影留念。春日暖阳下,大成殿的金黄色琉璃瓦熠熠生辉,李乾朗的满头白发与孩子们的稚嫩笑脸“同框”,为历经岁月洗礼的台北孔庙更添一笔文脉流转的动人注脚。
3月23日,课程结束后,台湾传统建筑研究专家李乾朗和小朋友们在大成殿前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赵博 摄
??“我希望给他们一个美好的记忆,将孔庙的端庄典雅留在心间。如果有人因此对传统建筑产生兴趣,愿意去探究古建之美,那就更好了。”李乾朗说。
??课程主办者、台北“素园藏书”创办人陈玠甫,也带着年幼的女儿来到活动现场。近一个世纪前,他的曾祖父陈培根捐出自家宅邸“素园”,用以重建被日本人拆除的台北孔庙。陈家世代居住在素有“五户一秀、十户一举”美誉的大龙峒,孔庙的落成让这里文风尤甚。
??陈玠甫说,台北孔庙的过往诠释了中华文化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在今天,孔庙仍然‘活’在每个台北人的文化生活里。这份历久弥新的底蕴,值得我们去守护和传承。”
(责编:燕勐、刘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