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应用推荐”背后的信贷陷阱

发布时间:2024-11-22 11:18:14 来源: sp20241122

  默达

  网络购物时,无意间被办了分期付款;打个网约车,却被推销小额贷款;一个电话打来,才知道自己错借的网贷已经逾期……打着“省钱方便,智能推荐”的旗号为消费者办理信贷,这一届应用软件,为何变得如此“热心”?

  手机应用软件争相排队借钱给你,可能并不是件好事:先不说明面上的利息高低,就说里面大大小小的隐藏条款,许多消费者看不懂也玩不转。若是稍不注意有逾期还款,额外收取费用不说,可能还会有电话骚扰乃至“暴力征收”,真可谓“相见容易别时难”。

  说到底,这些鱼龙混杂的信贷服务,源于互联网平台的无序扩张和盲目逐利,每一款“热心”的应用软件、每一次“开通服务立减金额”背后,都有着商家推广和引流的需要。他们或是自己试水相关业务,或是向各类网络信贷公司售卖广告位,希求通过掌握自己的支付和金融渠道,搞“生态圈”“服务闭环”,从而实现业务的扩张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然而,违规的推销模式和违法的信贷服务,不仅会诱导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也可能带来大量坏账,造成金融风险。

  消费者频频“中招”,与诱导性的文字表述和不合理的界面互动设计有分不开的关系。部分广告链接采用“大额备用金”“折上折”“零利率免手续费”等噱头骗人点击,却暗藏凶险复杂的信贷规则,颇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意味。更不必说有些应用软件“玩阴的”,掺杂在正常的使用流程中,在付款界面不予说明,默认选择开通信贷服务,突出显示相关选项,却把正常的付款渠道变淡隐去,显然是为了误导消费者的选择。

  说到底,部分小额网络贷款产品仍处于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授权方式、利率标准、还款模式和隐私保护都缺乏行之有效的标准。纵容这些无良广告和违规链接出现在手机应用中,甚至亲自下场暗中操作,平台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更何况,当下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信贷消费的理念,一味推广引流,甚至绑定主营业务,惹得满身“牛皮癣”,这样“自降身价”的应用软件,消费者也必然不会买账。

  许多商家奉行一句话叫作“消费习惯是培育出来的”,但信任和口碑也同样如此。急于借助流量进行变现,引入资质不健全的信贷服务,看似攫取了短期利益,但最终难免落得“双输”的局面。作为消费者,更应在使用相关应用软件时多留一个心眼,仔细阅读宣传词背后的条款。若是真落入了“信贷陷阱”之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了相关业务,也要积极通过协商手段和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确保征信记录干净和安全。(南方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