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4:37:59 来源: sp20241206
核心阅读
要让艺术交流产生细密又绵长的效果,不能止于舞台,还要深入当地民间社会,面对面、心贴心地真诚交流。当人们为精湛细腻的演奏所折服,就愿意听这美妙音乐背后的中国文化,我们就能深入浅出地诠释中国音乐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内涵。
10人,36天,22座城市,中国民乐《音乐·诗经》近期完成了全国巡演。每场演出结束,观众都报以热烈掌声、喝彩声。返场时,演奏者们与观众一起高唱《沧海一声笑》,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合唱中,感受着中国民乐带来的充实和愉悦。去年年末,中国民乐世界巡演欧洲站演出开启,除了专场音乐会,我们还走进学校、会场,和国外同行一起展示中国音乐的风采并与他们真诚互动,受到当地民众的热情欢迎。国内外观众对中国民乐高涨的热情,更加坚定了我们普及中国民乐、传播中国文化的信心,也使我们对“如何让中国民乐更红火”这一课题有了更多思考。
只有融入中国文化的大海,音乐艺术才会常青
乐是音乐之“乐”,也是快乐之“乐”。中国民乐博大精深,它高级但不应该高冷,人们若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就会更加亲近民乐、热爱民乐,民乐也才能广聚人气、曲高和众。在《音乐·诗经》巡演中,我会先登台给音乐会“热场”:“小时候我学过很多乐器,为什么后来选择弹琵琶呢?是受诗人白居易的影响,因为他写了一首诗,叫《琵琶行》,他都说琵琶‘行’了……”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拉近了不同年龄层观众和民乐、传统文化的距离。我们趁热打铁,给观众普及四弦和五弦的知识,演绎敦煌壁画“反弹琵琶”和唐诗“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典故,接连演奏10多种乐器。很多观众发出惊叹,还有的观众说:“第一次听到传统乐器的这么多‘梗’。”一半是音乐会,一半是宣讲会,人们在笑声、掌声、叫好声中走近中国民乐。
推广好中国民乐,青少年是重要的目标人群。经常有人问,练乐器很枯燥,怎么教孩子学民族乐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会上,遇到家长带着四五岁的小朋友来听,我一定会讲孩子喜欢的内容,也会敲腮帮子奏乐,拿手边的水瓶吹个曲儿,跟孩子们一起“玩”音乐,他们立马就开心起来,全程听下来绝不走神。用好玩有趣的形式把孩子引入音乐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的音乐会受到很多小朋友喜爱的原因。那么,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经验是,为孩子创造环境,让其接受熏陶:当发现孩子有兴趣,就要多鼓励孩子;还要帮助引导,如果孩子喜欢唱某一首歌,就把乐曲编成琵琶指法,孩子就会自己去摸索,在趣味盎然的练习中逐渐理解和热爱中国音乐。当然,孩子的兴趣也会变,我们要做的是撒一把种子,灌溉施肥,静待花开。
演出也好,交流也好,成熟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气场。中国民乐的气场来自中国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越了解传统文化就越自信。仅以乐器而论,贾湖骨龠证明早在八九千年前中国就出现了七声音阶;我们的传统乐器簧,是手风琴、管风琴等各类簧片乐器的“老祖宗”;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存世1200余年,斫琴时李白年逾五十,杜甫四十出头……乐器和音乐背后,还有浓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曲《十面埋伏》,琵琶奏响千军万马,演活了一出“楚汉争霸”……有时候,我们把关注点过多放在了演奏技法上,实际上,深厚的文化理解才能造就高远的艺术境界。作为中国民乐人,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滴水,只有融入中国文化的大海,才不会干涸,音乐之树才会常青。
发展好中国民乐,音乐人要多到基层采风,多向民间艺人学习,亲身体验和学习各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汲取丰富养分。阿炳没读过书,却创作了《二泉映月》《听松》这样的名曲,有赖于民间深厚的音乐土壤和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弘扬好中国民乐,要靠一批风格鲜明的艺术家,艺术院团要鼓励艺术家建立个人品牌,展现个人魅力;一门艺术有了响当当的“角儿”,才会更有辨识度,产生更大影响。推广好中国民乐,需要提高活动策划能力,以创新与包容的心态,用好各类活动平台和媒介形式,向更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接受层次的观众展示中国音乐的魅力。
用创新呈现和真诚互动,让中国民乐“声”入人心
回顾2023年年末的欧洲之行,我们以一系列音乐活动,将中国民乐带出国门,跟当地观众进行热烈的文化互动,积累了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在欧洲的音乐厅里,我们携手当地知名管乐团,共同演绎中国民乐经典曲目《春江花月夜》。我现场向乐团成员对比演示中国音乐的“收”与西方音乐的“放”,帮助他们理解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音乐是无字的语言,乐手们很快意会并形成默契,由此开启了一场“现学现演”的即兴音乐会。音乐会突破了传统框架,将东方音乐的韵律之美与西方管乐的宏大激昂相结合,以新奇的组合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有韵味,展开一幅交融相生的音乐画卷。演出结束后,观众掌声持续十多分钟。这生动说明东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合能够触动人心,激发外国听众对中国音乐的兴趣,也进一步验证了中国音乐能够跨越文化边界,赢得各国听众的喜爱与共鸣。
只有深入了解多样的文化,才能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有效地将民族文化精髓传播出去。在西班牙格拉纳达,我用中国琵琶演奏当地著名吉他乐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点燃了当地民众的热情。他们一方面感到自己的文化被理解、被尊重,另一方面又在熟悉的旋律中体验不同的音乐韵味。由“相同”而认同,由“不同”而欣赏,奇妙的化学反应就这样发生,心门就这样打开了。接着我用琵琶弹奏乌德琴、鲁特琴和吉他等各地“乐器之王”的代表性曲目,讲解琵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在世界音乐中的独特价值。凭借对多种音乐流派的了解和熟悉,我们很快就融入当地文化氛围,诠释了中国音乐的开放包容与不同凡响。
在实践中,我们越发意识到,要想让中国音乐响彻世界,就必须打破单一的传播模式,运用创新的方式去呈现和讲授。比如生动解读白居易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音乐密码,以此唤醒听众对中国音乐的理解和认知;信手弹奏胡琴、琵琶等多种乐器,演示中国音乐的丰富变化,引发听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静谧雅致的小型室内空间,沏茶焚香,弹一曲意境悠远的古琴《流水》,让人们在欣赏美妙音乐的同时,也能领略茶道、香道等中华传统美学的生活理念,使之成为中国文化整体感知的一部分。音乐不仅是国际通用的艺术语言,更是承载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深入的文化互动辅以精湛的艺术展示,让人如临胜境、好感倍增。
要让艺术交流产生细密又绵长的效果,不能止于舞台,还要深入当地民间社会,面对面、心贴心地真诚交流。出国演出时,我们积极参与形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在音乐厅跟外国艺术家合奏,在音乐学院和师生交流,在街头跟民众唱和……我们发现,只要你用心表演,真诚表达,对方是能感觉到的,你也能从他们的热情反馈中获取信心和力量。真实的交流一定是相互给予、相互成全的,真诚就是那把打开心锁的钥匙。一旦建立了这种良性互动,交流就能由浅及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就能达成更深厚的理解。当人们为精湛细腻的演奏所折服,就愿意听这美妙音乐背后的中国文化,我们就能深入浅出地诠释中国音乐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深入挖掘和展现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通过精准策划与跨界合作,汇集各国音乐人才共同演绎中国音乐,自信地展现中国音乐的独特性与包容性,就会不断奏响中国民乐的美妙和声,让世界听到更加精彩纷呈的中国声音。
(作者为民乐演奏家,本报记者董阳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2日 2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