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7:54:32 来源: sp20250108
一张张文书、一片片木简、一块块织锦、一枚枚印章,“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展陈讲述着考古人在新疆的艰辛探索与辉煌成就。
本次特展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中心、欧亚考古工作坊承办。本次特展联合策展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介绍,特展主题“载瞻载止”,出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字面意为“停下来欣赏美景”。
展览以新疆考古工作的发展历程为纵轴,以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横轴,共展出各类文物180余件,从旧石器时代到隋唐时期,其中不少文物首次与公众见面。
筚路蓝缕启朝华
水平仪、指南针、相机、卷尺、手稿、信件……展厅里陈列着诸多考古学家黄文弼生前所用的物件,他被认为是“新疆考古第一人”。
1927年,在北京大学从事考古学研究的黄文弼成为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重要成员之一,先后赴内蒙古、新疆考察,对新疆吐鲁番、焉耆盆地和罗布泊地区开展了详细调查,发现了土垠遗址。
从西北科学考察团活动开始,由中国学者参与的新疆考古蹒跚起步。此后到1958年,黄文弼先后四次赴新疆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撰写的《高昌砖集》《高昌陶集》《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至今仍是许多考古学者的案头书。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考古迈入正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新中国培养的考古工作者主持发掘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先后十余次发掘墓葬400多座,是新疆发掘晋唐墓葬数量和出土文物最多的遗存,尤其是出土的2700余件文书,是研究高昌历史的“活档案”。这一考古,让中国学者重新赢得了吐鲁番学研究的主动权,打破了长久以来“吐鲁番在中国,但吐鲁番学研究在国外”的尴尬。
考古发掘结硕果
圆顶毡帽上插着羽毛系着伶鼬皮做装饰,腰衣做工精巧且男女款式不同,皮靴的样式跟现代所差无几,就连水桶上也钉上铜片做装饰……千年前新疆先民的日用品,成为今日的精美文物。而那无底的舟形棺和泥壳木棺等丧葬用品,反映出罕见的奇特葬制,又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
这些文物全部出土自罗布泊的小河墓地。它的发掘,震惊了国内考古界。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党志豪介绍,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项目在全疆各地展开,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史前考古学文化逐渐清晰。
小河文化就是其中重要一支。此外,分布在哈密天山北路墓地的天山北路文化,东天山南部的焉布拉克文化,博格达山南北两侧的苏贝希(洋海)文化,塔里木盆地北沿的察吾呼文化等都通过考古发掘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也促使人们以更宏观的视野观察区域文化之间的深层次联系。
这一时期,考古人员还对古丝绸之路上的绿洲文明遗存展开考察。位于吐鲁番的交河故城,系“车师国”故地,安西都护府、交河郡曾设立于此;位于罗布泊的楼兰古城,发现珍贵的楼兰壁画墓;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尼雅遗址——精绝国故地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成为新疆文物的代表;孔雀河故道大型聚落遗址营盘古城,是汉晋时期“楼兰道”的重镇之一……这些遗址遗迹的考古发掘,展现出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生动实证。
主动性考古开新篇
“约5000年前的黍(黄米)和5200多年前的小麦、青稞,相遇通天洞遗址说明了什么?”新疆考古百年特展期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现场解说,“表明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2016年开始,于建军主持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新疆旧石器考古空白,将新疆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推至距今45000年左右。这一项目也被列入“考古中国”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的主动性考古项目呈现爆发式增长。在国家文物局宏观指导下,新疆考古被纳入“考古中国”项目框架,仅在2018年到2022年5年间,新疆开展73项主动性考古项目,涉及重点城址、烽燧、史前聚落、墓葬、矿冶遗址等20处。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80后”研究员胡兴军,2019年作为领队,主持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从千年前的灰堆里,筛检出珍贵的纸文书、木简800余件,各类遗物1500余件(组),还原了1300多年前唐代戍守将士工作生活场景,为研究唐代安西军政建置体系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王永强的脑海里,永远刻着2015年6月17日在吉仁台沟口遗址中意外发现煤灰的情形。此后,在这处遗址中发现了煤灰、煤渣和未燃尽的煤块,以及煤的堆放点。这让整个团队喜出望外:这一发现,意味着人类使用煤炭资源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近两年,骨质冰鞋、木质车轮的发现,又进一步丰富了对这处遗址的认识。
而随着一系列“考古中国”项目的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余所区外高校与考古科研机构奔赴新疆,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起奋战在新疆考古的田野一线,初步形成了“五湖四海”到新疆考古发掘的工作模式。
“一代代考古人扎扎实实在新疆大地上接力开展发掘、研究、阐释工作。有些人因为来新疆参加一次考古工作,就把这里当作了第二故乡,停在这里开展一辈子的考古研究,举办这次特展也是向那些奋战在田野一线的考古工作者致敬。”陈凌说。
(记者 尚 杰 赵明昊)
(责编:温璐、薄晨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