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5:43:54 来源: sp20241125
当城市老旧管线已成安全隐患,当暴雨洪水来袭无力应对,当市民被停车难、交通拥堵困扰……一系列事件敲响警钟,我们的城市似乎“病”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关于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从2024年开始,我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检出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推动系统治理“城市病”。
那么,城市体检检什么?怎么检?
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郝学军打了个比方,“拿一栋单体建筑来说,它像人一样,有骨骼、肌肉、皮肤,其通风系统就好比建筑的呼吸系统,上下水、强弱电等综合布线就相当于建筑的血管和神经。”
从住房到小区(社区)、街区、城区(城市),《意见》要求,划细城市体检单元,找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等为目标,查找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
事实上,早在2018年,北京率先启动城市体检工作。2019年,沈阳、南京、厦门、广州、成都等11个城市开展试点。此后,逐年扩大体检城市的范围。2021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布《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明确实行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
在郝学军看来,城市体检在不同尺度应有不同的重点。首先要消除安全上的重大隐患。此外,应当满足老百姓不断提高的功能需求,例如,适老化、绿色化等。还有一些伴随时代发展、面向城市整体品质提升的需求,例如智慧化、双碳背景下的城市能源基础设施重构等。
具体而言,住房、小区(社区)体检要摸清房屋使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找准养老、托育、停车、充电等设施缺口以及小区环境、管理方面的问题;街区体检要充分考虑街区功能定位,衔接15分钟生活圈,查找公共服务设施缺口以及街道环境整治、更新改造方面的问题;城区(城市)体检要综合评价城市生命体征状况和建设发展质量。
“越宏观越偏向于社会化;越微观,越变成一个基于技术的检测。”郝学军表示,城市体检不仅涉及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维护程度等代表的经济属性,更重要的是“为人服务”的社会属性,需要考量市民的就业、生活、流动情况。“城市体检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最终要解决系统性的问题。”
燃气、热力管线老化问题是悬在一些城市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近年发生的多起管道爆炸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对此,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今年组织全国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类似的专项工作近年多有开展。郝学军建议,“城市体检是普查,亦可与专项检查结合开展,或借助多方数据综合研判”。
城市体检要“可量化、可感知、可评价”
近几年,在江苏省南京市交出的城市体检单里,“城市特色”这一项得分尤为亮眼。《2022年南京市“城市体检”社会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市民对于历史街区保护满意值超90分。南京曾开展“漫步南京,寻找遗落的历史建筑”活动,通过社会线索征集,发现了多处历史建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立了一套城市体检基础指标体系,并要求地方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在基础指标体系基础上增加特色指标,细化每项指标的体检内容、获取方式、评价标准、体检周期等,做到可量化、可感知、可评价。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霍晓卫表示,各地要考虑通过这些特色指标,把握住城市的潜力与特色,历史文化保护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标准。
在基础指标体系中,已有一些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指标,例如,历史文化街区的挂牌建档比例、城市历史建筑空置率、城市历史风貌破坏负面事件个数等。“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有关城市风貌特色的基本情况,但无法说明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否得到充分彰显。”霍晓卫说。
霍晓卫建议,设置一些新的指标来反映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程度。例如,文化遗产利用指数,可用来衡量遗产是否得到多元利用,传统居住功能是否得到有效改善以及社会参与程度;历史文化相关区域的活力指数,可通过青年占比,以及业态的多样性、在地性等体现;历史文化所在街区的智能化管理水平、老年友好指数,也十分重要。
“当下,我们说城市体检,绝不仅仅是希望城市达到基本的健康水平,而是希望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在霍晓卫看来,要通过体检发掘城市潜力与特色,让城市根据自身资源禀赋走出一条有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体检促城市精细治理
《意见》明确,城市体检工作要坚持城市政府主导,建立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区、街道和社区共同参与,第三方专业团队负责的工作机制。第三方专业团队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对体检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诊断分析,提出问题清单和整治建议清单,形成城市体检报告,再提交上报。
郝学军表示,城市体检专业性强,目前缺乏足够多的满足实际需求的第三方机构,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城市,或许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
《意见》指出,第三方专业团队应当配有建筑、结构、市政、规划、地理、经济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和应用城市体检工作方法,且长期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将遴选并公布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城市体检专业团队,为地方工作提供支撑。
除了专业团队,公众是城市体检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意见》明确要畅通居民建言献策渠道。多地面向市民开展城市体检社会满意度调查。有观点认为,城市体检有望成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公共决策的主要平台。
“城市体检是我国城市面向科学发展、精细管理所采取的一项举措。”霍晓卫介绍,这项工作的特点体现在,以定量为主的指标体系对不同层级的城市单元进行分析判断,得出可对比、可追溯的横向纵向数据,以此判断城市有无症结、症结的严重性以及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解决。
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将结合城市体检搭建城市体检数据库,按照规定做好数据保存管理、动态更新、网络安全防护等工作;以城市体检数据库为基础,建设城市体检信息平台,发挥信息平台在数据分析、监测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体检指标可持续对比分析、问题整治情况动态监测、城市更新成效定期评估、城市体检工作指挥调度等功能,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能否借助城市体检使各地获取科学有效的数据、推动地方形成数据管理的习惯,在霍晓卫看来十分重要,“如此广泛地展开城市体检工作,就是希望借此提高地方治理水平,在城市管理中,将体检作为日常工作抓手,随时发现问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