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罗思义:正转向封闭的是美欧,而非中国

发布时间:2025-01-01 19:09:42 来源: sp20250101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1978年后,中国一再强调“开放”一词,清楚地表明面向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是中国政策的一大重心。这既是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也是从世界经济利益出发。

  二战后,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从1978年到2022年,世界人均GDP增长313%,生活水平平均增速亦大致相同。中国人均GDP增长3033%,其他大型“全球南方”国家——印度、印尼、越南、土耳其等,以及其他国家人均GDP增长也非常快。

  经济全球化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程度的减贫。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已有12亿人摆脱了世界银行定义的国际贫困线——首先是中国的8亿多人,其次是印度的2.4亿人,然后是越南的3000万人和其他国家的近2亿人。

  这些成果表明,一些西方媒体宣称“中国正在转向封闭,寻求与美国和欧洲脱钩”的说法极其荒谬。当“开放”给中国带来这样的成就时,转向封闭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与绝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一样,中国希望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因为经济全球化给它带来了亮眼的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正在转向封闭——对他国加征关税、在技术领域滥用制裁等。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提议对美国进口的所有商品征收至少10%的关税。

  因此,世界正在形成一种模式:中国和其他“全球南方”大型经济体GDP快速增长并追求经济全球化,美国和欧洲则转向封闭并自食其果——美国GDP年均增速略高于2%,欧洲为1%。

  “开放”,即经济全球化,在中国和“全球南方”取得如此成功,是因为中国和“全球南方”国家行事顺应经济全球化进程,而美国和欧洲却没有。

  经济全球化印证了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的观点——一个试图纯国内发展、与国际贸易相对隔绝的国家,不会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发展,因为它将不可避免地壮大低效经济行业。

  没有一个国家生产所有东西都可以实现最高效率。如果它试图搞保护主义/自给自足,就会浪费资源在生产可以从国外更便宜买到的东西上。因此,要实现效率最大化,一个经济体应该专注于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并通过将这些产品与其他国家生产效率更高的产品进行交换,来参与全球分工。

  原则上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没有什么不同。国际贸易是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优势的一个方面。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追求以下这些其他优势。具体而言,它必须通过对运输、通信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使国内劳动分工程度日益提高成为可能。它必须将越来越多的资源分配给专业研发,越来越多地对员工进行教育和技能培训,寻找最便宜的能源供应商。它还需要和平的环境,以便促进贸易发展——这意味着奉行旨在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因此,内政外交政策必须一体化。

  这是中国,也是其他成功的“全球南方”国家所做的。中国和东盟生动践行了这一点。这使经历了朝鲜战争、越战等严重军事冲突的东亚成为一个同时拥有国际贸易、投资与和平的地区,从而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它们奉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国内政策。

  美国和欧洲则与此相反。美国的基础设施已经破败不堪,而其GDP的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军事和效率低下的医疗系统上,与任何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美国医疗费用占GDP的比重更高,预期寿命则更低。欧洲没有寻求和平发展,而是听任北约挑衅性地东扩,在乌克兰引发了自1945年以来欧洲最大规模的冲突,并切断了西欧与其最廉价的能源来源——俄罗斯的联系。

  可见,中国和“全球南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方面取得了成功,因为它们奉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内政外交政策。美国和欧洲奉行的政策背离经济全球化发展逻辑,因此遭受失败。

  希望美国和欧洲能改变政策。但现在是中国致力于推进经济全球化并取得成功,而它们则在转向封闭。(作者是英国伦敦市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