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南:以光伏治沙推动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25 11:57:04 来源: sp20241225

   中新网 西宁11月2日电 题:青海海南:以光伏治沙推动绿色发展

  作者 姚占山 李江宁

  行走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园区,一排排光伏板错落有致、望不到边,光伏板下方牧草丛生、羊群穿梭。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黄沙地,而如今却成了光伏治沙的典型样板。

图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基地。姚占山 摄

  海南州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同时,积极探索“光伏+治沙+产业”发展新模式,充分利用塔拉滩占地345平方公里、并网装机1038万千瓦的光电园区,实现光伏产业与生态环保、产业扶贫、农牧生产、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

  “根据青海省第六次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监测成果,海南州沙化土地面积361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3%,占全海南州面积的8.13%,是青海省沙化面积较多、治理难度较大、生态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区域。”青海省林草局生态修复处副处长王清水说。

  “十三五”以来,海南州依托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国土绿化示范试点、光伏风电基地建设等项目,着力建设三江源、青海湖、黄河流域三大重点生态圈。

  “通过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多种治理措施,共和盆地、环青海湖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增加的速率明显减缓,土地沙化面积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相比青海省第五次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监测成果,全州沙化土地减少149平方公里,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持续‘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双提高’的目标。”海南州林草局局长何香龙介绍。

  在光伏园区建设伊始,海南州积极开展园区人工造林、沙化土地治理及板下草原修复,累计治理园区及周边沙化土地41.75万亩,建成园区防风林带134公里、6250亩。光伏园区防风固沙林和规模化光伏电板组件具有降低地面温度、增加湿度、减少风蚀、改善土壤、增加植被盖度的作用。

  “2023年草原监测数据显示,园区内植被盖度达到50%,较园区外增加12%,部分区域植被盖度达到80%;植物种数由7种增加到13种;园区内鲜草产量每亩173.8公斤,是园区外的4倍。”海南州林草局林业站(草原站)站长黎与说。

  依托光伏园区植被恢复的牧草地,形成“牧光互促”的光伏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有效带动了周边养殖产业发展。根据草地监测数据,按照规划园区内草场70%可利用率测算,年产草量可达11.8万吨,能满足养殖近8万头羊饲草需求,按每年出栏55%计,可增收6000万元。

  “目前已在40个电站养殖‘光伏羊’1.5万余只,此模式在降低饲养成本、带动群众获得稳定收益的同时,还能降低光伏企业秋冬季割草成本和防火隐患。”海南州林草局防火办公室主任卓玛本说。

  此外,通过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2022年海南州光伏园区向河南输送绿电394.33亿度。按现有新能源装机容量计算,年节约标准煤736.96万吨,减排烟尘941.46吨、二氧化碳2237.2万吨、一氧化碳1974万吨、二氧化氮84750吨,助力海南州实现“双碳”目标。

  通过10多年的探索,海南州形成了防沙治沙与清洁能源有效融合的绿色发展新模式,通过“光伏+生态+产业”发展新业态,走出了一条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改善民生、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