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0:43:49 来源: sp20250108
中新网 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赵晔娇 陈杭)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于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并在2021年首次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数年间,“双碳”皆为全国两会上的热点话题。
“低碳经济”“能源革命”“碳市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大篇幅提及与“双碳”相关内容,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足见中国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
中国如何向“绿”而兴?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锚定“双碳”目标,建言绿色发展。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随着近年来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中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加速迈向碳中和时代,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逐渐显现,中国制造业开始面临供应链全链路贯通困境、行业碳数据库缺失以及供应链低碳转型压力等问题。
如何打破壁垒,做到与国际体系的互认?拥有中国自己的体系是前提。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建议,从速从快建立制造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完善企业共享共建机制,推动与国际数据库的衔接与互认,并逐渐建立中国深度参与、主导的全球碳足迹管理体系。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双碳”大背景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头戏”。中国国家能源局此前公布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5.16亿千瓦,占中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接近40%。
能源革命是大势所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这一关键数据,勾勒出2024年中国的发展预期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多位人大代表鼓与呼。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洁带来了关于探索构建海陆协同的新型能源系统的建议。她表示,应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动能,全链条利用海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转化、储运及利用,全面探索建设海—陆协同新型能源体系,更好地实现能源的清洁、安全和高效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则提出,要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导向带动储能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动技术创新迭代发展;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树立高质量、高安全、低碳绿色发展的准入门槛。(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