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20:57:43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社 北京7月24日电 题:增强文化自信,中国将提供更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
中新社 记者 应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里的“国博厅”“故宫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换来自中国重磅博物馆的文物精品;浙江的宁波图书馆,一到周末就有络绎不绝的市民,近期开馆的宁波少年儿童图书馆成为热门亲子打卡地;在贵州,和“村超”齐名的还有“村晚”,农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晚会成为当地一道风景……目前,中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新表示,在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较为完备的基础上,《决定》聚焦文化强国建设,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了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改革思路,而具体做法在《决定》中也已作出安排,即“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他指出,这一机制既强调文化资源质量,重点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好不好”的问题;又强调供给方式,明确要让优质文化资源与民众“直接见面”。要通过进一步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等服务,为广大基层民众提供高质量、有效率、更公平、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发力,文化产业和市场的力量亦不容忽视。《决定》强调,“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等。
2月29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走进中央歌剧院,在舞台上还原宋风雅韵。 中新社 记者 韩海丹 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指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文化产业结构,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保障。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就要构建多元文化产品供给主体之间资源统合、创意融合、价值整合的生产体系,创新文化产品内容管理模式,积极有效发挥文化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供求、价格与竞争机制。
近年来,优质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如火爆出圈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观众还原宋风雅韵,所到之处皆一票难求;“因为一部剧,来到一座城”,河北廊坊围绕“戏剧幻城”打造文旅综合体;为一场心仪歌手的演唱会,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是当下文旅消费的新潮流。
但也要看到,目前的文化业态很大程度上仍局限在各类舞台演出,急需以更多元、创新的探索拓展更多场景。对于如何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决定》也给出了方向性的部署,即“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借助AR/VR等高科技手段,沉浸式展览和演艺现已在中国各地蓬勃发展;各大博物馆的“云上展馆”打破了参观的时空限制,拓展了受众覆盖面;敦煌研究院建成壁画与彩塑数字化采集系统,运行中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科技对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日益显著,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未来有着极大想象空间。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运用转化,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向勇表示,须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文化产业空间集群,打造线下线上实数融合的消费场景;建立国家—社会—企业协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治理模式,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高品质、多元化和融合式发展。“由此,方能不断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