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15:47:56 来源: sp20241230
据11月3日澎湃新闻网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北京海淀区一垃圾站有人将白菜剁碎充作厨余垃圾,该视频在网络引发热议。对此,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经核查回应称,此事系某公司工作人员为完成当月厨余垃圾分拣任务,将公司内部食堂的白菜充当厨余垃圾进行处理。目前街道已约谈涉事公司,责成自查整改,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并要求对辖区内所有社区进行排查。
把好好的新鲜大白菜剁烂当厨余垃圾充数,不仅是造假,也是食品浪费,令人痛惜。事发地街道对涉事公司约谈,责成自查整改,要求对辖区内所有社区进行排查,这都是必要之举。
问题是,凡事治病得究根。事发街道的回应中称“为完成当月厨余垃圾分拣任务”,指出了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当地有关方面对厨余垃圾有考核指标。换句话说,仅仅处理涉事公司和员工显然难除病根。
众所周知,2019年《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参考标准》发布,垃圾分类行动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这进一步提升了环境整治工作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获得广大群众的好评。当年,“垃圾分类”入选“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也见证了公众对垃圾分类的关注。
垃圾分类提高了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降低了垃圾处理成本及土地资源消耗,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长远看,垃圾分类必然将持续深入开展,既有现实利好的紧迫性,也有未来利好的必要性。但也须注意到,在垃圾分类的推进上也存在不少乱象,比如有的地方弱执行乃至不执行,有的地方把垃圾分类搞成任务摊派等。此次“白菜当厨余垃圾”事件就是形式主义的典型。
当地有关方面通过量化指标的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如果从实际出发、严格执行,当然是好事,但在一些人员那里却变成凑数、应付的形式主义,让垃圾分类整体工作蒙羞。因此,有关方面当深挖细查,从根子上对实施不合理考核指标等进行检视整改。类似“白菜当厨余垃圾”的奇葩行为,坚决不能再发生。(工人日报 余明辉)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