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6:46:32 来源: sp20241122
编者按:中欧班列,昼夜驰骋于欧亚大陆上,联通东西,畅通贸易,如同新时代丝绸之路上的“钢铁驼队”。自2013年运行以来,中欧班列铁路网越织越密,服务网络基本覆盖欧亚全境,发车频率越来越高,至今已累计开行9万列。今年5月底,记者前往西安、乌鲁木齐、霍尔果斯等“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节点,与您共同探寻这支“钢铁驼队”加速前进的密码。
央广网乌鲁木齐5月28日消息(记者陈锐海)5月底,乌鲁木齐下了一场雨。雨过天晴,阳光格外耀眼。远方的天山连绵不绝、巍峨入云,银色的雪峰在日照下熠熠生辉,深沉、神秘。它让人们意识到,脚下的土地已是国之北疆。
天山脚下,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门口的一辆辆大卡车载着钢卷,排着长队等待入港。卡车两侧的地上,大量的集装箱像巨型罐头一样码了起来,里头装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有的区域还明确标着是某个企业的专属货物集散区。陆港区内,飞龙吊车正忙着将集装箱“抓”上列车。随后,嘹亮的鸣笛声接连响起,装载着50来个集装箱的列车如同一条长龙般动了起来,沿着天山脚下向西驰骋而去。
这趟由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驶出的中欧班列,有一个充满地理标志的名字——天山号。一段时间以来,它的开行打破了天山脚下的沉寂,打通了联通欧亚的国际大通道,让不沿海、不沿江的内陆城市乌鲁木齐迎来了对外开放的新机遇,成为中欧班列向西通行的必经之地,成为我国向西开放重要的交通、商贸、物流中心。
特别是随着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成和集货能力、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中欧班列在乌鲁木齐由原来的“路过”变成今天的“集结”,“带货”能力大幅提高。也就是说,以前,对中欧班列来说,乌鲁木齐是一个经过休整、重新编组的中转站,少有客户将货运到乌鲁木齐搭乘由此始发的中欧班列。“对此,我们全国各地跑,找客户,找货源,拓展市场。只有来的客户越多,大家的货物才能迅速拼箱,凑整一列,组团出海,减少等待发车的时间,加快物流速度。只要发车效率越高,就会有越多客户选择我们,班列就能常态化稳定开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新疆国际陆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班列事业部总经理郑巍国表示,同时,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还通过打造数字平台等方式提高客户办理效率,让货物发送更畅通,从而不断提升中欧(中亚)班列的服务质量。
据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合作部助理工程师马云介绍,现在,货物抵达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后,基本在24小时内就能完成集结和相关手续办理,发往霍尔果斯口岸或者阿拉山口口岸。以前,这个过程需要3至5天。
今年3月6日,新疆首趟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霍尔果斯—阿拉木图)顺利启程。该班列按照客车化运行,在乌西站和阿拉木图始发、终到,在霍尔果斯口岸转关、取送作业,边检检查、出境交车等全部作业时间可控制在5小时内,全程运行35小时24分,较普通班列压缩60%以上。自此,国际陆港集团将以每周三固定一列的频次,开行乌鲁木齐—霍尔果斯—阿拉木图全程时刻表班列。这样一来,更加稳定、更加高效的中欧(中亚)班列成了更多企业的选择。
丁治平是新疆一家供应链企业的负责人,每年向意大利出口番茄酱是他的企业一个重要业务板块。此前,该企业主要在天津港发货,通过海运将番茄酱运往意大利,全程耗时45至60天。今年以来,海运不畅,部分番茄酱运不出去,影响企业资金流动,丁治平颇为焦虑。新疆首趟全程时刻表班列开行后,他迅速选择中欧(中亚)班列运送番茄酱,不仅耗时更短——30至35天,运输成本还压缩了六分之一。
目前,乌鲁木齐开行的中欧班列线路已达21条,通达19个国家的26个城市。今年1至4月,由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始发开行的中欧(中亚)班列435列,同比增长13.51%。据中铁集装箱乌鲁木齐分公司国际联运部经理赵丽梅介绍,这些出口货物有10%来自新疆,主要为钢材、化工产品、机电产品、番茄酱、干果等大宗原材料产品;90%来自新疆以外的国内其他地区,比如广东、浙江、陕西等,以纺织服装、日用百货、家具建材、电子产品、汽车配件等为主。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和中欧(中亚)班列的蓬勃发展,明显带动了新疆的对外贸易。2022年,新疆进出口贸易额突破2000亿元,2023年达3573亿元,2024年有望再上新台阶,突破4000亿元。也就是说,新疆进出口贸易额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用了15年时间,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只用了1年时间。
这一变化可以在当地的企业发展中窥见一二。乌鲁木齐一家龙头煤化工企业主要生产烧碱、PVC、涤纶,用于建材、电子产品、锂线、纺织用品等领域,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中欧(中亚)班列开行后,原材料和成品的跨境运输有了保障,该企业顺势而为,借机开拓海外市场,通过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开出的中欧班列,将产品销往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印度等国。仅2023年,就出口2700多个集装箱产品。
2014年开始,该企业还与塔吉克斯坦合作,共同建设一个面积1000亩的棉花种植加工产业园,并在2016年建成投产。针对当地种植技术落后、缺乏现代化工厂等问题,该企业向其出口先进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把当地的棉花亩产量由100公斤提升到400公斤,加工后的产品销往土耳其、白俄罗斯等国家,不仅为当地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该企业有关负责人说:“这样的合作是双赢的,利国利民利企。”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