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人民要论)

发布时间:2024-12-23 21:44:05 来源: sp20241223

  核心阅读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深入研究其中的人文经济学,对于推动文化与经济在相互有效转化中实现共同繁荣、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的繁荣发展,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生动实践。以江苏苏州、浙江杭州为代表的一些地方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成为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样本。深入研究其中的人文经济学,对于推动文化与经济在相互有效转化中实现共同繁荣、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两个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具有决定性作用,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条件。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包括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恩格斯指出:“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很难设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上实现现代化后还是文化的沙漠,也不能设想一个物质上十分富有但精神上很空虚的人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在经济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而且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史形成了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我们完全有条件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挥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从苏州、杭州等地方的实践来看,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通过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长期涵养,实现以文化人,夯实经济繁荣发展的文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等,不仅能够促进人的现代化,也能够通过以文化人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历史看,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比如,苏州、杭州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崇文、尊师、重教等方面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提高了人的精神文明程度,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积累,今天依然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着强大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并作出具体部署,内容包括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等等。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就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弘扬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文化。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比如,一些企业家在兴办实业的同时,还积极兴办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成为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企业家文化不仅包括创新文化,也包括社会责任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弘扬这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文化,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企业家,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培育勇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把社会作为施展才华的舞台,真诚回报社会、投身各类公益事业;培育诚信守法的企业家,让他们成为诚信守法的表率,促进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

  构建相互信任的营商环境。契约精神、守约观念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意识规范,也是信用经济的重要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相互信任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资本。弘扬诚信文化、打造相互信任的营商环境有利于提高合同规范实施效率、维护市场秩序,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构建相互信任的营商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离不开长期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社会共同遵从的道德规范。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诚信自律,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诚信宣传和舆论监督,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诚信建设活动,推动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良好风尚。

  促进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这是人的思想理念、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从传统向现代转化,形成符合时代要求、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前沿一线、未知领域大胆探索,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以改革创新推动事业发展。

  增强经济发展对文化繁荣的基础作用

  经济是基础,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苏州、杭州等地方的实践来看,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新时代新征程,要把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在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扩大优质文化供给。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扩大优质文化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包括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等等。通过源源不断提供满足不同文化消费需求的丰富多彩的优秀作品,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完善产业规划和政策,强化创新驱动,实施数字化战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共同发挥作用。马克思指出:“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科技创新不仅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也能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教育不仅能够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够传播科学技术知识。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鼓励和引导劳动者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强化终身学习的内生动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5日 17 版)

(责编:赵欣悦、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