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兵团·新时代新征程)沙漠瀚海中的新疆兵团团场何以披绿生金?

发布时间:2024-12-22 00:50:41 来源: sp20241222

   中新网 乌鲁木齐9月12日电 (史玉江)从空中俯瞰,广袤的土黄色沙丘延伸向天际,在其东南边有一片长条形的绿洲分外醒目。这块绿洲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七团,几乎被塔克拉玛干沙漠环抱。

  金秋时节,走进三十七团成片的枣园,枣树郁郁葱葱,红彤彤的果实压弯枝头,在耀眼的阳光下,宛如点缀在绿丛中的红宝石,不时飘来阵阵枣香。

  “今年红枣坐果好,现在正是果实膨大期,只要管理好,妥妥的好收成。”望着丰收在望的枣园,三十七团一连职工陈铭充说。

三十七团红枣经济林一隅。孙士渠 摄

  沙漠中播绿

  看着如今充满生机的绿洲,谁能想到,脚下这片土地,曾因自然环境恶劣、植被稀缺而“黄沙滚滚漫无边,风起飞沙不见天”,全年风沙天气在190天左右,年降尘量每平方米达2.9公斤。

  回想当年植树造林的艰辛,二连职工李都立叫苦不迭:“每天早上天未亮,在没有道路的沙丘里步行6公里赶到目的地。中午休息,头顶烈日和风沙吞咽干粮,满脸都是土。晚上回到家,耳朵里、头发里都是沙土,换下的衣服能抖出半斤沙子。”

  “三十七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防风治沙史。”三十七团党委副书记、团长王玉东说。

  多年来,三十七团坚持每年在沙丘中植绿护绿。昔日的大漠中,如今长着万亩梭梭树,与累计种植的1.45万余亩胡杨林组成一道道防风固沙墙,守护着三十七团的耕地、城镇。

  不仅如此,三十七团还将绿地面积向沙漠延伸了20余公里。

昔日的大漠中,如今长满梭梭树。(资料图)史玉江 摄

  “近年来,只有春季偶发沙尘暴,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王玉东说。

  沙漠中“种”出“生态银行”

  如何让当地民众在治沙中增收致富?是该团探索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戈壁荒滩也是金山银山”。王玉东称,在三十七团,干部职工群众都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你肯干,栽树就能致富。

  王玉东表示,研究发现,这里适宜枣树生长,沙漠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糖分积累,产出的红枣品质高。“十几年前,三十七团决定大力种植枣树,发展红枣产业,目前红枣经济林有1.57万亩。”

  近年来,三十七团培育创建多个红枣示范园,通过增施有机肥、疏密提干、生态防治病虫害、精准化管理等措施,从“重产量”向“重品质”转变。

  “2023年,我种植红枣300亩,收获97吨,收入83万元,今年的红枣长势明显好于去年。”三连职工刘来义说。

  “这几年红枣价格看好,去年三连纯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就有3户,50万元以上的8户,20万元以上至少有50多户。”三连负责人杜超说。

  王玉东表示,三十七团2023年鲜枣产量2.1万吨,产值1.55亿元,销往河南、河北、陕西和上海等10余个省市。“我们注册了‘南屯玉枣’商标,使团场红枣从‘有身份’变成‘有身价’。”

  不仅如此,该团自2017年起,种植桃、李、杏等千余亩,种植黑果枸杞、板蓝根、射干等3000余亩,发展特色林果业和中草药种植,让经济效益再上一个台阶。

  “2020年前后,我团与北京大学药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在沙漠边缘种植的梭梭林中接种荒漠肉苁蓉1万亩,打造铁门关市最大的荒漠肉苁蓉产业基地。”王玉东说,该团建立了年加工能力3000吨的荒漠肉苁蓉初级加工厂。

  从风沙肆虐变风和日丽,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三十七团在瀚海中“种”出“生态银行”,面貌焕然一新。

  而这,只是新疆兵团团场建设发展的缩影。

  新疆兵团大多数团场分布在沙漠边缘和边境沿线,123个沙区团场中有88个深入沙漠腹地。

  多年来,新疆兵团各团场开展荒漠治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仅在沙漠边缘建起一道道生态屏障,而且通过定植耐旱农作物实现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完)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