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西无名烈士陵园看一片热土的英雄记忆

发布时间:2025-01-05 00:36:20 来源: sp20250105

图①:清明节前夕,北京卫戍区某部官兵赴平西抗日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面向党旗宣誓,汲取前行力量。

  本报记者 彭冰洁

  风起梨花舞,又是清明时。

  从北京市区出发,沿京昆高速向西南而行,由拒马河驶入山区腹地,一座灰白的建筑吸引着来往人们的目光——“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建筑顶部矗立着3位目光如炬、吹着军号、手持钢枪冲锋的战士雕像。抬头仰望,时空仿佛瞬间凝固,80多年前那段烽火岁月再次浮现眼前……

  抗日烈火,熊熊燃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派出得力干将到平西,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这里曾是晋察冀根据地的最前沿,留下无数革命先烈顽强战斗、慷慨赴死的英雄事迹。

  为了缅怀先烈,在这片热土上,地方政府相继修建了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平西抗日烈士陵园。2012年,房山区按照国家和北京市关于抢救保护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要求,启动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在平西抗日烈士陵园一旁,修缮了平西无名烈士陵园。

  在平西无名烈士陵园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无名烈士纪念碑,700多名在抗战中牺牲的无名烈士长眠于此。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籍贯、有无亲人,但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经过这里,总会驻足停留,对先烈缅怀、向英雄致敬。

  动人的英雄事迹,如同一根根浸染鲜血的丝线,贯穿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不朽史册;闪耀的英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星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最醒目的标识。这些没能留下姓名的英烈,他们的生平故事无人知晓,他们的精神之光却照亮了时空……

  无名的丰碑,无声的传承

  北京西南,拒马河河水静静流淌。

  驾车从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出发一路向西,如果不留心观察,甚至会忽视这座依山而建的小小陵园——平西无名烈士陵园,它隐没在山谷之间。

  1938年3月初,晋察冀军区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大批党员和群众骨干编成一个个工作组,分赴各个村庄发动群众,把平西抗日根据地锻造成插在华北敌后的一把尖刀。

  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在开辟和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以及和日伪军作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有上千人。这些战士大多20岁左右,最大的不过30岁出头,有的人刚上战场就牺牲了,甚至没有留下名字。

  这些“无名”战士,为了保卫平西流尽最后一滴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长眠于此。2012年,房山区按照国家和北京市关于抢救保护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要求,启动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在平西抗日烈士陵园一旁,修缮了平西无名烈士陵园。

  从此,700多座无名烈士墓碑在拒马河畔静静伫立,继续守护脚下这片热血浸染过的土地。

  记者行走在陵园中,阳光倾洒而下,在雪白的花岗岩墓碑上投出光影。这些墓碑上没有烈士的姓名,只有两个鲜红的大字:忠魂。

  沿着陡峭的石阶向上看,一座巍峨的石雕矗立在崖壁之前,“青山英烈忠魂永存”8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鲜艳。石雕前的空地上,不知何人放上几束鲜花,环顾四周,郁郁苍苍的松柏,显得格外肃穆,与青山绿水共同守护这些身处异乡的“忠魂”。

  驻足回首,只见灰色的岩石如排排利齿耸立河岸,拒马河河水奔流不息。现实与历史的光影交替,让人思绪流转、慨叹万千——泱泱南湖、莽莽井冈,滔滔湘江、茫茫雪山,哪一处角落没有留下战斗的足迹,哪一场战斗不是惊心动魄的英雄传奇?哪一处山河没有洒下先烈的鲜血,哪一个故事不是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时光飞逝,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民族的集体记忆深深铭记着这些特殊的节点。

  北京卫戍区某部中士吴子腾难忘自己第一次走进平西抗日烈士陵园的场景,松柏无言,丰碑无声,沿着一座座墓碑,他认真阅读每一位烈士的生平——

  “袁琴谱烈士,1923年生于贵州省遵义县,1939年为掩护战友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年仅16岁。”

  “宋聚奎烈士,为掩护我党政军机关及群众安全转移,浴血奋战,完成任务后弹尽路绝,视死如归纵身跳崖壮烈牺牲。”

  ……

  “字字泣血,短短几十个字,却浓缩了一个人的一生。”吴子腾说,“但是继续祭扫,走进平西无名烈士陵园,我感受到了另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

  没有名字、没有生平,举目四望,满山皆是“忠魂”。700多座墓碑呈阶梯状排列,一座座刻着“忠魂”的墓碑排在眼前,仿佛在眼前立起一座山。

  “我愣在原地,浑身像是被电流划过。刹那间,竟感觉耳畔响起隆隆炮火声,仿佛看到无数年轻战士冒着炮火冲锋陷阵的英姿……”吴子腾至今难忘,同来祭拜的战友们不约而同地沉默了,“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都沉浸在同样的崇敬与感动里。”

  “越是安静,越是感觉胸中有一束火焰在熊熊燃烧。”吴子腾的话道出了官兵们共同的心声,“我忍不住想,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军人,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勇气与血性,能不能担起沉甸甸的责任?”

  后来,每逢特殊日子,该部官兵都会来到纪念馆,与地方学校、党政机关等共同参加集体纪念活动。

  又是一年清明,吴子腾和战友们专程来到平西无名烈士陵园。敬献花篮、整理缎带、默哀致敬……四面无声,他们沿着排排墓碑缓步绕行,向为国捐躯的烈士致以沉重的哀悼。

  “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不计个人名利,将生死置之度外,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官兵们说,缅怀这些英烈,更要继承他们的“无我”精神,守卫家国天下、万家灯火。

  山脚的迎春花悄然绽放,诉说春的美好,陵园的纪念碑巍然耸立,聆听官兵的真挚心声,见证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青山不语,丰碑永存。历史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但人们从未遗忘他们的故事。这些烈士的“忠魂”与山河常在、日月同辉。

图②:平西无名烈士陵园纪念碑。

  青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十渡景区东面的老帽山下,马安村村支书王有山早早起床开始忙碌。马安村是远近闻名的“抗日模范村”,临近清明,他不仅要忙着接待前来参观见学的社会各界人士,还要筹备“祭英烈”的相关事宜。

  每年清明前后,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都会组织纪念仪式,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敬献花篮、缅怀先烈、寄托哀思,对于马安村村民来说,这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届时,全村老少不仅要现场参与纪念仪式,还要专程前往平西无名烈士陵园,单独举办一场特殊的仪式——为“老帽山六壮士”扫墓。

  1943年春天,300多名日伪军从霞云岭一带向十渡扫荡。紧急时刻,为掩护党政机关及群众撤退,驻扎在此的冀西部队派出一个排,预伏在老帽山,凭天险紧扼住河谷,与日伪军展开战斗。

  在战士们的顽强阻击下,日寇的进攻一次次被击退,最后阵地上只剩下6名战士。他们一边战斗一边向老帽山上转移,面对紧追不放的日寇,在子弹用尽的情况下,他们抱枪纵身跳崖,壮烈牺牲。

  日军撤退后,村干部带人找到跳崖战士的遗体,大家把他们就近安葬在老帽山下,让6名勇士长眠在这块自己用生命护卫的土地上。

  几十年过去,马安村村民早已将“老帽山六壮士”当作自己的亲人祭奠,“总想着时不时去看看他们,陪他们说说话”。为纪念这段历史,当地政府还在老帽山顶建起一座“老帽山六壮士纪念碑亭”。

  “见证当年那场战斗的老人都已经陆续离世,但‘老帽山六壮士’的精神我们会永远传承下去。”王有山动情地说。

  走进今天的马安村,“老帽山六壮士”的故事人人皆知。多年来,村民们一直没有放弃寻访烈士们的亲人,遗憾的是至今没人知道他们是谁、家在哪里、多大年纪。

  2014年,房山区将“老帽山六壮士”的墓统一迁移到平西无名烈士陵园。从那以后,马安村村民的心里就多了一份牵挂,每逢节假日或清明,他们总要过去看一看。

  春分已过,暖风煦煦,登上老帽山顶,早已寻不到当年战火留下的痕迹,只留下石碑上的一行大字十分醒目——“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六壮士永垂不朽”。

  一座丰碑,记录下了广袤华北大地上抗日战争的血与火。轻轻抚摸冰凉的碑体,一笔一画的石刻,撰写的是永不磨灭的英烈忠魂,为我们讲述着“老帽山六壮士”,以及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的英雄凯歌。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为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在这片土地上,曾洒下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他们有的在一线战场上赴汤蹈火、英勇献身;有的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军需物资无私奉献,舍生忘死;有的因缺衣少药在伤病中顽强挣扎而献出宝贵生命。

  以无名铸有名。几十年过去,他们的忠骨依旧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回溯历史的长河,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3500万中国军民牺牲、死难,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名字。但无论“有名”还是“无名”,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从未忘记,这些将青春热血融进祖国山河的先烈们。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每次来到陵园祭扫,北京卫戍区某部官兵们都会为先烈们唱响这首《祖国不会忘记》——“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听着熟悉的歌曲走出陵园,一阵阵清风拂过身畔,犹如温暖的致敬,又如烈士的低语。“青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放眼望去,如今的拒马河畔,山川秀美、风光旖旎,人们在此播种耕作、安居乐业。

  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早已披上新绿,但当我们回望来路,却依稀看见一个个年轻的身影,他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

图③:无名烈士墓碑。

  拂去历史尘埃,点亮精神火炬

  午后,郑淑棉沿着台阶,又一次走进陵园。作为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讲解员,过去的21年间,她曾无数次带领观众走进这里。

  1993年,郑淑棉到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担任讲解员工作。她在讲解员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接待过的参观群众达几十万人。一辈子只干一件事,郑淑棉说:“我就想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同样一片土地,见证了平西抗战的烽火岁月,也见证了一位讲解员的青春芳华。如今,郑淑棉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帮助更多的革命烈士找到家人和故乡。

  “一个个名字背后到底是谁,来自何处,为何逝去,有什么样的故事,还有没有健在的亲人能够前来祭扫?”多年以来,郑淑棉和同事们远赴辽宁省、河北省和平西抗日根据地所辖12县实地走访,征集到大批珍贵的抗战物品和历史资料,深入挖掘整理背后的历史事件和抗战事迹,通过展览展示在世人面前,让越来越多的“无名”烈士有了名字,“有名”烈士魂归故里。

  在他们的努力下,30多年间,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馆藏抗战物品由最初的50余件增至400余件,历史图片增至500余张;抢救性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整理出版《平西儿女》《平西烽火》等一批书籍;陆续寻访到一些烈士的亲属、后人,让这些漂泊已久的“忠魂”找到归宿……

  望着眼前整齐排列的座座墓碑,郑淑棉的目光变得格外柔软,“对我而言,他们不是消失在历史岁月中的人物,无论‘有名’还是‘无名’,他们一直‘活’在我们身边。”

  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接力,挖掘出一座座墓碑、一个个名字背后,埋藏着不同故事与共同梦想,拂去历史尘埃,点亮精神火炬,擦亮掩藏在岁月中的精神“明珠”。

  春光明媚,700多座无名烈士墓碑前,苍松翠柏相互掩映,阳光流淌过洁白无瑕的花岗岩墓碑,如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过。

  “一个民族对于英雄最好的纪念就是不忘却。”双手轻轻拂去墓碑上的灰尘与落叶,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讲解员吕明鑫缓缓地说,“让英雄不朽的不是墓碑和名字,而是他们的故事。”

  清明节前夕,吕明鑫和同事专程驱车前来,为无名烈士们检查修缮墓碑。“虽然不知道名字,但可以想象,他们都曾是像你我一样的年轻人。有血有肉,有信仰与梦想,他们也是父母疼爱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爱人和牵挂。”

  认真细致地检查每一座无名烈士墓碑,吕明鑫的语气格外低缓深沉:“为了守护脚下这片土地,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了,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他们,让更多的人记住他们。”

  前两年,受疫情防控影响,不少群众以线上祭扫、云祭扫等方式寄托哀思,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也推出了“网上祭扫”和代为祭扫服务,身处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云上”为无名英烈们敬献花篮,遥寄相思。

  从那以后,只要有时间,吕明鑫每天都会上线翻看大家的留言。“即便时间流逝,人们依然没有忘却那段历史;即便没有名字,他们依然活在人们的记忆中。”他欣慰地告诉记者,这些年,纪念馆志愿讲解员的队伍越发壮大。

  现役军人、退役军人、机关干部、中小学生……无论年纪大小、无论身份如何,他们怀着对平西抗战历史、对牺牲烈士英雄朴素的感情来到这里,用自己的声音将烈士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

  去年以来,随着《平西抗日根据地斗争史》巡回展览活动不断展开,吕明鑫和同事们带着英烈故事走进部队、校园、社区等单位,让平西无名烈士的故事走出大山,走进更多人心里。

  慎终追远,家国永念。透过一座座墓碑,我们望见一个个在历史岁月中悄然远去的身影,那些在血与火中淬炼的精神与信仰,不知何时,已经化作烈烈燃烧的火炬,点亮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版式设计:王国山

  薛凯文、殷梓源、袁  镭摄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