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08:49:31 来源: sp20241109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获益,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必须对科技所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关注和警惕,并与社会各界一起,确保科技向善。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秉承开放、平等、理性、负责的精神,鼓励国内外、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们自由交流,对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的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挑战进行广泛的探讨、协商,并汇集政策建议,传递科技向善理念。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当前,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新兴科技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进生活中,每一项创新都拥有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巨大潜力,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能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然而,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提出新的伦理挑战,甚至触及人类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使我们窥见智能化未来的同时,背后也隐藏着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一系列伦理问题。同样,生命科学的进展,让我们能够治愈先前无法治愈的疾病,甚至在基因层面上“设计”生命,但也引发了生命权、生命尊严的讨论。这些问题具有全球性。
同时,科技伦理全球治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还缺乏一个有效的国际治理机制,来协调各国在科技伦理上的共同行动。由此,许多国家和学会、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组织等,在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谋求在前沿科技伦理领域达成共识性的价值指导原则,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及其交叉应用场景。例如,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第一份全球人工智能伦理标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强调了发展人工智能的价值导向。再如,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邀请各国卫生健康领域的人工智能伦理专家编写并发布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方面应用的伦理指南。
中国积极参与到人类共同科技伦理价值与规则的构建中,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发布,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维护人工智能安全、构建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加强社会参与和提升公众素养、提升生活品质与社会福祉的“中国方案”。在生命科学领域,我国首部《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发布。这是在遵循国际公认的伦理准则下,科学共同体共同达成的专业共识和技术规范,为技术的发展划定了红线和底线。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是学部主席团下设的负责组织和领导学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的专门委员会。近年来,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积极部署科技伦理研究工作,面向学界和公众倡导科技向善理念,推动和谐学术生态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自2011年,围绕基因技术、干细胞、生态环境、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伦理问题,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成功举办了13次研讨会。如今,研讨会已成为学部一项重要的年度学术品牌活动。
未来,我们将继续搭建多元包容的国际对话平台,通过汇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行业领域、学科专业的优秀学者和政策专家,就科技伦理的全球治理议题开展深入对话。这也有助于在国际层面建立对科技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共同理解和行动,为未来科技的发展提供伦理保障,也确保科技进步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
在这个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时刻,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科技无国界,伦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作者:胡海岩,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根据其在2024年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