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4:32:08 来源: sp20241124
加强气象预警,为粮食丰收贡献科技力量;提升新品种普及力度,推动优质品种走向市场;鼓励农技人员扎根基层,让科技服务看得见摸得着……近年来,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各地区各部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依靠农业科技 从“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转变
近期,四川省崇州市连续不断的阴雨天气,给“靠天吃饭”的农业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持续的降雨天气,有利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草地贪夜蛾等害虫的滋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在崇州“天府粮仓”核心区有一座专为农田定制的气象服务示范站,实现了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转变。
“这个气象服务示范站能收集13种要素信息。”崇州市气象局综合业务人员张茜介绍,要素信息经过后台分析处理后,就能得出在当前气候环境下,如何进行农事耕种的建议。“土壤温度以及当前的生长适宜度等信息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田间作业不再仅靠经验判断。”
“接下来,我们将在核心区建设包括‘1套示范站+6套骨干站’的农业气象监测站网,实现农田小气候站标准化、智慧化、可视化和农业气象服务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张茜说。
多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3年的62.4%,提升了近8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已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一驱动力,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
选育优良新品种 让盐碱地变良田
看到荒滩地里长出这么好的庄稼,宁夏石嘴山市宝丰镇宝丰村60多岁的村民刘和升难掩兴奋地说:“村里人均1亩多地,眼睁睁看着这些盐碱地荒废了这么多年。有了新品种,这些地就变成‘好地’了。”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冯伟东介绍,因灌水困难、地势低洼,宝丰村近千亩土地盐分含量在0.3%以上,属于中度盐碱地,种植效益低。“这50亩地就是我们的试验田,经过几年筛选,有6个小麦品种(系)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碱性。尤其是HJ437,从长势看,可以达到村里‘好地’的产量。”
数据显示,宁夏有不同程度的盐碱耕地248.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3.8%。如何唤醒这一“沉睡”资源,向各类盐碱地要粮?答案是种子。
近年来,宁夏农林科学院组建团队进行“耐盐高产小麦品种筛选及节水抑盐调控技术”专题攻关,最终筛选出了一批耐盐高产小麦材料。其中,HJ437是以自育高代品系H3098和HJ190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系,在试验室0.4%盐分浓度下,发芽率仍达到86.3%,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和很好的丰产性。
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近年来,我国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和阶段性进展。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主要粮棉油作物用种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强化人才支撑 让田野处处活力涌动
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可达10%以上。
今年上半年,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农业科技人员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让农民用上先进农业技术,同时也实现了收入最大化。
“现在距离小麦成熟只有十几天了,可以说小麦进入了百米赛跑的冲刺期。这茬小麦从播种以来,形势整体良好,麦子穗数足、结实性好,奠定了丰产丰收的基础。但我们不仅要‘丰收在田’,更要确保‘丰收到手’,小麦后期管理一刻也不能放松。”这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天财在今年麦收前对农户的一番嘱咐。
麦收结束,颗粒归仓,郭天财的心终于踏实了许多。“经历过物资的匮乏年代,就更加懂得粮食的珍贵。上大学后,我选择学习农学专业,毕业留校后的40多年里,我一直主攻小麦高产栽培研究,并从事相关教学工作。”郭天财说,个人理想就是当好小麦高产的“田保姆”。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成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从去年秋种到今年春耕、夏收,专家组、科技小分队时时出现在田间地头,帮农民找问题、出主意,处处涌动着科技强农的澎湃动能。
“对于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农业科技事关粮食安全和生存安全,要加快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夯实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农业专家认为,着力建设一支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组成的农业科技多层次人才队伍,才能高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和推广。
(责编:王连香、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