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防范化解央企金融业务风险

发布时间:2024-11-23 19:49:53 来源: sp20241123

人民网北京12月6日电 (黄盛)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推进中央企业巡视整改专项治理工作专题会议在日前召开,部署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和中央企业金融板块业务风险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会议明确,国资央企各单位要聚焦“四个领域”,即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坚决防范化解中央企业金融板块业务风险问题;同时要全面研判企业金融板块整体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风险一旦露头就要果断出手将其消灭在萌芽、阻断在早期,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向人民网财经表示,近年来央企金融业务在推动主业发展、振兴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待提升的方面。国资央企要坚守发展实体经济的责任担当,坚持问题导向,加大监管力度,坚持回归本源、聚焦主业,着力严控增量,切实优化存量,立足发展与企业产业特点相符合、主业需求相配套的金融业务,提高为主业提供服务的金融业务占比,提升服务主业实业的能力和水平。

聚焦主业提供金融业务

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国新投资日前增持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指数ETF、中证央企创新驱动指数ETF,看好央企科技创新长期投资价值;中国诚通出资100亿和多家国企共同发起国调二期协同发展基金,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科技创新牵引、长期价值导向、重点领域有效覆盖的投资布局……

国资央企往往聚焦主业,立足开展与企业产业特点相符合、主业需求相配套的金融业务,提高为主业提供服务的金融业务占比,以提升服务主业实业的能力和水平。《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显示,央企主业投资占比和从事主业的子企业数量占比均超过90%,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集中,向优势企业和企业主业集中。

“国资央企开展金融业务一方面可以有效盘活自身闲置资金,降低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形成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增加资金供给,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保障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平稳进行。”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向人民网财经表示,国资央企具有人才资源优势、业务需求优势、信用优势等,可以实现金融业务的持续发展。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也向人民网财经表示,国资央企开展金融业务的优势是产融结合;另外,央企作为金融机构的控股或参股股东,其资金实力雄厚、信誉高、治理规范,便于推动业务开展,并提供优质的业务资源。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今年9月在署名文章《推动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中表示,国资央企要把金融资源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创新特别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规范开展金融业务

健全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

在围绕主要开展金融业务的同时,切实防范生产经营和金融风险,也一直是国资央企绕不开的话题。

张玉卓在前不久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第五次圆桌会议上表示,要坚持强化监管、严防风险,抓紧完善更严格的监管制度机制,健全从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到金融子企业的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动态监管,加强日常监测,对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保持高度敏感,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严格规范开展金融衍生业务,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整治,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增强监管的威慑力,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切实防范国资央企金融风险,需要保持金融业务的适度发展。刘兴国认为,既要避免非金融央企过度发展金融业务,偏离实体主业,也要抓严抓实央企金融业务的全面监管,从而避免金融资产流失、防范金融风险的酝酿与爆发。

吴刚梁认为,国有资本应服务于实体经济,聚焦主责主业,不能“赚快钱”,要防止国有资本“脱实向虚”。在防范生产经营和金融风险方面,他建议针对融资性贸易、房地产信托、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非主业投资、参股投资等领域问题,健全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健全问题治理长效机制。

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重点国资央企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金融业务“防”的底线、提升“稳”的能力。

(责编:王连香、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