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5:36:12 来源: sp20241122
烙画艺人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非遗会客厅”工作室内制作烙画。 新华社记者 牟 宇摄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集科研、教育、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热门打卡地。 李鹏飞摄(人民视觉)
江苏省苏州市,观众在第五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上观展。 张 锋摄(人民视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各地立足城乡特点,打造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何促进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如何打破公共文化服务的时空限制?如何增强文化服务的实效性、精准性?近日,相关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提出意见建议,为更好服务和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完善制度,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2023年7月,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以“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为主题,赴四川开展民主监督性调研,与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一些地方在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过程中还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例如,一些公共场所和设施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场地设施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欧阳坚说。
欧阳坚建议,在城乡基层财政投建的一般公益性场所和设施,除了优先保证专项业务使用之外,都应向当地群众开放,实行共建、共用、共享,最大限度盘活存量,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城乡发展和建设的规划都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提高公益性场所设施的兼容性和通用性;对一些老旧、闲置的公共场所和设施,可按文化功能改造升级,不必都要新建和配置,尽量减少浪费。
“公共文化空间是传承优秀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展示地方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基本属性。关于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还不规范。”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主席葛慧君表示,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研究,完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配套政策,从责任主体、空间布局、活动内容、目标任务、运营保障等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功能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长期以来,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在群众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建设不规范、运营不专业从而导致文化服务效能较低的问题。委员们纷纷表示,要通过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服务标准、加强法治保障等措施,为各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提供有力指导。
“以图书馆为例,目前的建设标准需要增加服务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超大型公共图书馆这一类别,并科学设定其建筑面积指标,促进超大型城市公共图书馆项目立项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宋秋说。
聚焦品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
利用腾退祖宅建成农耕文化馆,依托农家书屋开展诵读活动,连续举办5届“村晚”……很多去过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人,都会被村里的文化氛围吸引。“从大湾村的实践看,我建议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农村文艺工作者的培训指导,在演出活动、基金支持、资质评级、对外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和文艺工作者的支持力度,激发农村公共文化内生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说。
近年来,像大湾村一样重视文化建设的乡村还有很多,如何优化公共文化空间、提升文化服务品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看来,国家级艺术院团应主动与地方基层创建合作机制,创新内容模式、探索表达形式、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推进方式,用好当地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设施,创造渗透力强、互动性佳、可流动、可复制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田沁鑫建议,鼓励国有文艺院团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提供优质文化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多维度开展文化惠民服务。
历史文化资源是公共文化空间的载体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亟待修缮,展陈内容存在同质化趋势,还有一些地方对优秀历史文化挖掘深度不够。
“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是城镇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地,是最能体现乡愁的地方,建议将历史街区纳入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体系中,推动公共文化空间与当地历史文化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张广汉说,创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应优先考虑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既有建筑,比如将老厂房改造成演艺中心,用传统村落祠堂建设红色党建点。
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还应关注不同年龄群体的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空间的内容设计上,更多考虑与青少年有关的内容,让每一个城市和乡村都能成为青少年友好型家园,也能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到他们身边,助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表示。
调动资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
随着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现代治理水平提升的内在持久驱动力,数字图书馆、线上美术馆等集阅读、艺术、文创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一些委员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打造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要与科技、旅游相融合,与文化事业、产业相融合,建立协同共进的文化发展格局。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建议,推进数据开发共享,加大文化资源数据化的资金投入,搭建统一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将公共文化数据采集、加工、挖掘与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为资源的数据转化共享提供支撑;利用数字IP拓展文化空间的新业态、新服务、新产品,推进数字版权确权授权的标准制定,鼓励以联合创作、机构赞助、社会众筹等方式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建设智慧化、沉浸式体验。
“应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增强责任感、提高规范性,妥善处理好公益事业与商业利益的关系,确保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建议,可将民营美术馆纳入美术馆管理体系,放宽对乡村文化类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探索建立良好的资助系统以补充运营所需,对公共文化空间中的收费项目予以规范,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监管评估等。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是关键。宋秋结合四川当地的实践案例表示,人才首先要“引进来”,除常规招聘之外,通过公益性岗位聘用、退休文艺爱好者动员、志愿者招募等方式,解决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人手紧张等问题,通过职称评定等多种方式让这些人才“用起来”“留下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1日 1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