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写在2024年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

发布时间:2024-11-23 05:34:18 来源: sp20241123

8月15日,我们迎来2024年全国生态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开花。

万里河山,生机盎然。绿色发展正在提速,绿色版图持续扩展,亿万人民共同描绘的美丽中国新画卷徐徐铺展。

护绿增蓝,祖国生态画卷更加美好

远处青山叠翠、绿植茂盛,近处草地上铺着光伏板,几只蜻蜓在轻盈飞舞……很难想象,这个公园似的地方,曾是填埋了江西省南昌市生活垃圾多达24年的“渣山”。

坐落于此的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之前是敞开式填埋作业,垃圾裸露、蚊蝇滋生、臭气逸散。当地居民阴佑聪住在离垃圾填埋场两公里外的小区。“以前温度越高,臭味越大。”他说。

2021年,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终期封场。当地对垃圾堆体全面覆土覆膜,投资打造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并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曾让居民烦心的垃圾“渣山”,正源源不断产生经济和环境效益。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河道保洁员在位于浙江湖州的太湖罗溇港沿岸清理非法捕鱼地笼网(2024年4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河道保洁员在位于浙江湖州的太湖罗溇港沿岸清理非法捕鱼地笼网(2024年4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在各地各部门不懈努力下,一条条“臭水沟”变成“碧水河”,我们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美——

擦亮蓝天。今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8%,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管护人员在滇池打捞杂物(2024年1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管护人员在滇池打捞杂物(2024年1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守护碧水。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至Ⅲ类)断面比例为88.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8%,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治沙工人在宁夏中卫市境内的腾格里沙漠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2024年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治沙工人在宁夏中卫市境内的腾格里沙漠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2024年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共护家园。2023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改良1.25亿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万亩,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40年“双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

位于长江岸边的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是远近闻名的化工重镇,与沿江很多地方一样,也曾面临“化工围江”困局。

面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痛心地形容,母亲河“病了,病得不轻了”。

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几年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4次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贯穿始终。

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的灯塔广场(2024年5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的灯塔广场(2024年5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近年来,猇亭区推进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大力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合成生物等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升。

长江江豚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下游水域逐浪嬉戏(2024年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长江江豚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下游水域逐浪嬉戏(2024年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如今,长江干流水质向好,江豚追逐嬉戏,母亲河正在逐步恢复生机活力。

为了天蓝水碧山河美,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需要统筹部署、协同发力。

7月26日,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山东东营黄河口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山东东营拍摄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2024年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在山东东营拍摄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2024年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东营,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这里曾经是白茫茫的盐碱地、光板地,如今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

近年来,保护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清理互花米草,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修复大片湿地,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保护区迎来了许多“新住民”,鸟类数量已达37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26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在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正不断绘就更加美好的生态画卷。

深化改革,重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居民在陕西省富平县石川河国家生态公园内练习秦腔(2024年6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居民在陕西省富平县石川河国家生态公园内练习秦腔(2024年6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清晨,陕西富平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水流淙淙,荷花摇曳,鱼群畅游……这悠闲惬意的美景,引得不少行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个“荒滩沟”。由于上游水库建设,灌区引水增加,石川河富平段水量骤减,河道垃圾也多。“只见石,不见川,下点儿雨就成臭水沟。”64岁的富平县居民陈文平回忆说。

从2014年起,当地对石川河开展系统治理,新建堤防并治理河道。为解决缺水问题,富平县建立石川河生态基流补偿机制,汩汩活水从周边水库和灌区涌入石川河。如今,河滨景观公园已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幸福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向污染宣战,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为换回蓝天常在,淘汰“散乱污”企业,实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推动货物运输“公转铁”,提高机动车油品排放标准……打出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转型的“组合拳”。

为守护碧水长流,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众多河湖实现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飞英街道新华府小区内,居民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2024年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飞英街道新华府小区内,居民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2024年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为留住鸟语花香,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能力,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生态文明载入了党章和宪法,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及30余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几十项具体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守护绿水青山,要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

针对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党中央推动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让生态环境保护逐步成为硬约束。

祁连山生态破坏、长白山国际度假区违法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和别墅、海南一些地方违规围填海进行开发……这些典型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逐一得到解决。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各地转变发展思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渐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

正值暑期,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绿意葱茏、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林场职工李成志这几天正忙着接待来来往往的游客。他在林场工作了20多年,曾经和工友们靠伐木为生。随着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当地开始发展旅游业。“今年夏天游客数量相比过往增加不少,职工们人均增收8000多元。”李成志说。

林区还发展黑木耳种植等林下产业,绿水青山真真切切地变为了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协调,绿色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的同时,经济总量从2012年53.9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

加快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游客在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双山垭口团结鑫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体验苹果采摘(2023年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游客在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双山垭口团结鑫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体验苹果采摘(2023年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这几天,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双山垭口的早熟苹果迎来丰收,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枝头。

“大家一定想不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吧?”云南妹子期丽作为直播平台上的“家乡推荐官”,行走在果园里,正向观众讲述家乡昔日矿山变“金山”的故事。

期丽家就在紧邻矿山的乐居村。曾经,经年累月的磷矿开采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这里成了寸草不生的“秃头山”,滑坡、山洪等灾害和塌陷事故时有发生。

当地动员社会资本探索“矿山复绿+现代苹果示范园”生态修复模式,在废旧矿山上建设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同时打造馨果书屋、咖啡餐吧等文旅项目,并开展星空露营、山地户外休闲拓展等活动,培育壮大“旅游+”新业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神州大地上,“风”“光”无限好。

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中国绿发尼勒克县400万千瓦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2024年6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中国绿发尼勒克县400万千瓦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2024年6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一块块光伏板随山地走势连绵起伏,光伏板下青草日渐茂盛,羊群悠闲漫步其间……板上发电、板下牧羊,是光伏基地也是牧场。这个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中国绿发尼勒克县400万千瓦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以“牧光互补”模式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项目实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光伏板的铺设减少了风对植被的影响,减少水分蒸发,遏制草场退化和荒漠化趋势。”新疆中绿电技术有限公司伊犁运检中心经理刘永说。

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近年来新疆的新能源发展实现“加速跑”。今年上半年,新疆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达到1408万千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瞄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部署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树立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鲜明导向。

行业领域,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发力:《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部署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实施非化石能源替代、推动产业链协同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聚焦加快数据中心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等。

游客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参观(2023年8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游客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参观(2023年8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全国各地,美丽中国建设的脚步正在加快:在青海,以“生态为纲”的省级地方性法规《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8月1日起施行;在浙江,7月24日施行的《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实施方案》提出,到2024年底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市区全覆盖;北京在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之后,今年还将再添15处休闲公园和城市森林,50处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

游客从北京景山上拍摄远处的北海公园(2024年8月12日)。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游客从北京景山上拍摄远处的北海公园(2024年8月12日)。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以赴加强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

面向未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美丽中国建设将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文字记者:高敬、胡璐、邹多为、关俏俏、赵珮然、姜辰蓉、袁敏、赵泽辉

海报设计:谢悦

统筹:白纯、戚文娟、周咏缗、王文源、孟洁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