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1:01:03 来源: sp20241201
可克达拉市一景。 可克达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可克达拉市城市水系。 杨俊钦摄
编者按
中国漫长的陆地边境线上分布着140多个城市,与14个国家接壤。这些城市风格多样、气质独特,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这些城市也是中国对外交流沟通的窗口。
今日起,本版推出“边城记”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中国边境城市的发展变化和风土人情,以飨读者。
“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耳机里循环播放着《草原之夜》,望着飞机舷窗外的天山山脉,距离可克达拉市越来越近,我心中也充满了期待。
2021年我曾到过这里,虽是短暂的停留,这座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的边城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城市中成片的树林、城市边一望无际的稻田,静谧、祥和的城市氛围,让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一下子就放松下来。
虽然建市只有8年,但这里的故事却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说起。
红色:为屯垦戍边而生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1954年10月,党中央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就地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兵团数十万干部职工挺进并屯驻在新疆两大沙漠的边缘地带,到一批又一批复员转业军人、城乡青壮年和大中专毕业生从祖国四面八方陆续来到新疆,加入兵团这支新中国屯垦戍边大军,几代兵团人书写了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从20世纪50年代进驻伊犁河谷至今,兵团四师最鲜明的底色就是红色,屯垦戍边、兴边富民,四师人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来到六十三团的姊妹湖,水天一色,对岸的树林倒映在湖面上,一幅优美的油画跃然而现。
然而,几十年前的姊妹湖,却是一片沙地,自然条件之恶劣令人震惊,“黄沙滚滚不见边,风吹沙起不见天”。
六十三团驻地是塔克尔穆库尔沙漠,曾经一场狂风可吞噬7万亩耕地和渠道。别说发展,生存都困难。但是这里靠近边境,屯垦戍边的任务,决定了六十三团人必须在这里繁衍生息。
于是,一场与风沙的较量开始了。住草棚、地窝子,吃杂粮、窝窝头,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架桥修路,挖渠引水,植树造林,开荒造田……
治沙需要水,六十三团从建农场开始就持续不断兴修水利。老团长袁腾飞从调来六十三团开始,寒来暑往35年,踏遍全团3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碱滩,反复测量、规划设计。1970年,第一座“沙漠水库”建设完成,蓄水量400万立方米。
接下来,袁腾飞带着团场干部职工,按照“长藤结瓜”的思路,又修建了8座“沙漠水库”,年蓄水量达4200万立方米。姊妹湖正是其中两座水库,令人完全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沙地。
如今的六十三团瓜果飘香,“沙林西瓜”在整个新疆都享有美名,吃上一口,确实又沙又甜。
六十三团屯垦戍边的历史是四师乃至整个兵团的一个缩影。“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也在艰苦奋斗中铸就而成。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军垦战士的内心却充满希望与柔情,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的导演张加毅。
1959年,正在六十四团驻扎地——可克达拉农场拍摄纪录片的张加毅,在一天傍晚,与作曲家田歌骑马来到一片草甸。
一抹晚霞斜倚天边,丛丛芦苇在夕阳下闪烁着耀眼的光亮,缕缕青烟从芦苇丛中袅袅升起,一群年轻人把打来的猎物挂在木架上,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子弹奏着民族乐器轻声歌唱,温柔的夜色悄悄降临……这幅画卷给了张加毅和田歌创作灵感,不到一刻钟,张加毅写好了歌词;不到40分钟,田歌谱好了曲。两人还当场唱了起来。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张加毅当场拍板,这首《草原之夜》定为《绿色的原野》的主题歌。这部反映军垦战士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纪录片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各地展映。
金色:兴边富民开新篇
金秋的四师,是收获的模样。金色的稻田与穿梭其中的收割机交相辉映,又是一个丰收年。
六十八团的钟阿姨拿着镰刀一直在自己的农田旁站着,等到收割机扫过之后,把一些遗漏的水稻手动割下,“都是粮食,不能浪费”。
年届六十的钟阿姨是四川人,年轻时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与丈夫一起来到了四师参与边疆建设。目前两人一共流转了300亩地。“今年种了100亩的小麦,前几天收完了。还种了200亩水稻。”钟阿姨说。
“你现在看到的水稻品种是稻花香。”站在稻田旁,钟阿姨介绍着自家的情况,“稻花香今年的收购价是3块8一公斤,我们种了100亩,一亩能收700公斤左右。”
“在四川的时候,生活有一定的困难。当时听到来兵团屯垦可以分配到土地,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有了地,就一定能吃饱饭。”如今,“吃饱饭”对钟阿姨来说已经不再是奢望,她和丈夫还在盘算着怎么能赚更多的钱。
正说着,钟阿姨指着稻田旁的沟渠,“我们在里面养了小龙虾”。秋天正是收获季,四师的稻田虾也是远近闻名。看着一望无际的稻田,收获的喜悦挂在钟阿姨的脸上。
六十八团的水稻正在收割,其他团场的冬小麦已经开始播种,相信明年收获时节,四师的金色会更鲜艳。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四师地处边境的优势显现出来,与中亚的交往交流也在不断拓展。
来到丝路荣腾公司,门口聚集一群外国人。我不禁产生疑问。“这些是哈萨克斯坦来的司机。”公司负责人马云解释着。听到是哈萨克斯坦来的,我的疑问更大了。“他们都是司机,是开着卡车来接货的。”马云说。
丝路荣腾是做边贸的,是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的重点企业,依托霍尔果斯口岸,现在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马云带着我进入了公司的仓库,“这里是海关监管仓,进出口的货物到我们这里,等着报关清关”。
刚进仓库,就看到一排排小汽车整整齐齐地停放着,“这些车绝大多数都是新能源车,准备出口到中亚五国,以哈萨克斯坦居多”。
运送这些小汽车的方式十分有趣——找司机开过去。马云每天会在一个司机微信群里发布信息,招聘司机运送出口的小汽车。司机接单后,就会来到丝路荣腾公司的仓库,将车辆开走,向西走到霍尔果斯口岸,经过检验放行后,送到哈萨克斯坦的海关仓中。然后司机再乘坐国际大巴回到中国境内。
“现在每天大约有80至100辆车要送过去,大部分是新能源车。”马云介绍着。
当我提出想采访一下这些跨国送车的司机,马云联系了好一阵,“实在不好意思,司机们都去送车了”。
据霍尔果斯海关统计,今年1—6月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口新能源汽车1.8万辆,同比增长3.9倍。“不仅是新能源车,特种车辆的出口也十分火热。”马云说。在新能源车旁边停着的,是卡车、挖掘机等,这些特种车部分是需要卡车接过去的。
离开丝路荣腾的时候,看着门口排队入场的哈萨克斯坦卡车绵延好几百米,出场的货车和小汽车一辆接一辆。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四师的边贸给企业和个人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绿色:公园里面建城市
2015年3月18日,对所有四师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县级市可克达拉市,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八座城市。
一条伊犁河穿城而过,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灵气。沿着伊犁河的滨河公园,是可克达拉市植树造林、建设园林城市的一个缩影。
秋天的早晨,来到滨河公园,沿河步道上,许多市民跑步、散步,新鲜的空气、流动的河水、成片的绿植,沁人心脾。
“我经常来这里,沿着步道走,早晨空气清新,傍晚夕阳西下,我们这里讲究的就是一个‘宜居’。”正在跑步的市民罗先生道出了自己的感受。
从建市开始,可克达拉市就坚定要走绿色生态的路子。2016年10月,全面开始实施城市春秋两季大绿化工程,按照“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移步有景”的要求,可克达拉市掀起了一场植树造林“大会战”。
回想起那段岁月,可克达拉市住建局局长聂福荣心潮澎湃:“那会儿工作之余,就是出去种树,当时的要求是高密度种植,为的就是将来长成之后,可以把一部分树移植出去,这样事半功倍。”
当时的设想如今已经产生了实际的效果,可克达拉市先后栽种170余种草木花卉,打造了29块生态绿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效果变为了现实。据测算,可克达拉市的绿化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超过44%,可谓在森林里面建城市。
在大规模实施绿化过程中,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绿化中总会出现一些残树,长势不好,当时我们把这些残树集中在城市北边一片区域种下来。”聂福荣回忆当时的情形,“没想到,这些残树经过照料也逐渐成长起来。我们把这片区域规划成公园,命名为‘守拙园’。里面的树木奇形怪状,别有一番风味。”
现如今,守拙园的客流量络绎不绝,让人没有想到。
树多了,生态变好了,可克达拉成为许多动物的栖息地。穿过滨河公园,就到了天鹅湖,几只黑天鹅在湖中起舞,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如今,可克达拉市被誉为“中亚湿岛·交响夏都”,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空气优良天数居于兵团乃至新疆前列。可克达拉国家沙漠公园、木扎尔特国家湿地公园、天鹅湖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可克达拉市在迈向最美城市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
可克达拉是一个十分浪漫的名字,意为“绿色的原野”。漫步在城市中,看着绿树成荫、园林景观、成群的动物,我心里只有一个感受:这片绿色的原野正在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