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味聊忘老(读书有味)

发布时间:2024-11-19 02:36:08 来源: sp20241119

  近读《剑南诗稿》,是后几卷,发现关于读书的诗颇多,都是放翁七八十岁所作。晚年得闲,读读古书,消遣时日,是很不错的选择。可是,放翁晚年,贫病交加,老态纵横,他却说:“老去无他嗜,书中有独欣”“岂知鹤发残年叟,犹读蝇头细字书”。

  面对年迈多病,他不止一次如是说。

  “一齿屡摇犹决肉,双眸虽涩尚耽书”。眼花了,牙快要掉了,依然还是要读书。他还说过:“鬓毛焦秃齿牙疏,老病灯前未废书。”意思一样。

  “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放翁给他的蜗庐起名叫“龟堂”,其窄小蜷缩之意,不言自明。但只要有书读,再小也显得宽敞了。

  “柴荆终日无来客,赖有陶诗伴日长”。柴荆,是柴门、蓬门,和蜗庐、龟堂相配,却并非“蓬门今始为君开”,而是门可罗雀。但是,有书读,就可以了。所以,他说:“一卷旧书开蠹简,半升浊酒倒余瓶”,再有一点浊酒,就更惬意了。

  放翁愿意闭门读书,他说:“春寒例谢常来客,老病犹贪未见书。”看他孤独读书,并不寂寞,且有好处:“掩关也有消愁处,一卷骚经醉后看。”掩关闭户之后,读书是最好的消闲和安慰。读书就是一个人的事,无需如办晚会那么热闹。

  “架上有书吾已矣,甑中无饭亦陶然”。饿肚子了,有书读就行。

  放翁还有这样一联诗:“贷米未回愁灶冷,读书有课待窗明。”如今,我们的读书人,可曾还有这般借粮为炊的日子吗?却尚能拥有如此彻夜读书的情景吗?

  这样读书至天明的情景,对于放翁并非偶然的兴之所至。“孤灯对细字,坚坐常夜半”;“眼花耳热睡至夜,吹火起读残编书”;“浮生又一日,开卷就窗光”……这样的诗句很多,是放翁晚年夜读的自画像。

  读书丰富他的内心,增强精神的抗体,依此抵抗着自身的老病孤独和贫寒。“蠹书一卷作老伴,麦饭半盂支日长”;“卷里圣贤能觌面,人间富贵实浮云”;“贫贱终身志不移,闭关涵泳赖书诗”……

  你说他阿Q也好,是自得其乐也罢,他就是这样,总是一个劲在说:“我读残编食忘味,朱弦三叹有遗音”;“读书有味聊忘老,赋禄无多亦代耕”。

  我很喜欢这两联诗,一个是“忘味”,一个是“有味”,都是读书带给他的感受和感觉。前面的“忘味”,忘记的是吃的味,实际上,和后面的“有味”,是一个意思的两种表达,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选择和抗衡,反复咏叹他的读书乐和价值观。味之有无,在于书的有无之间。

  当然,他是读书人,读书是一生的习惯和本分。不过,如他一样如此年迈命衰,肚饥身寒,依然如此钟情于书并非旨在功利的人,包括如今的读书人在内,并不多见。我们常会在“忘味”和“有味”之间徘徊,甚至将其位置颠倒。

  放翁如此钟情读书,并非只是沉浸书中,如在桃花源里一样闲情避世。陆游写过一首《读史》。“万里关河归梦想,千年王霸等棋枰。人间只有躬耕是,路过桑村最眼明。”可见,他读书针对的是现实,关注的是万里关河以及眼前的人间桑村。

  他还有一联诗:“万事到前心尽懒,一编相向眼偏明。”说的意思一样,读书为的是观万事而眼明心亮,而不受欺,不对生活与现实心灰意懒。

  在《剑南诗稿》里,还见到放翁写教孩子读书、和孩子一起读书的诗。这是很有意思的,是对传统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一种演绎,用他的话是:“传家产业遗书富”。

  于是,他一再对自己的孩子说:“数编鲁壁家传学,一盏吴僧夜讲灯”;“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之所以这样做,他说得很清楚:“世衰道散吁可悲,我老欲学无硕师。父子共读忘朝饥,此生有尽志不移。”他写过一首《睡觉闻儿子读书》,其中说:“且要沉酣向文史,未须辛苦慕功名。”明确告诫儿子,读书的目的是面对现实,并非为了功名利禄。读书,总是通向现实的一条通道。

  所以,看到孩子们读书“常至夜分”,他说:“弦诵更阑解我忧”;“如听箫韶奏九成”。他期待:“但令学业无中绝,秀出安知有后来。”和孩子一起读书,则是他最快乐的事情:“不须饮酒径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更喜论文有儿子,夜窗相对短檠灯”。

  晚年独处山阴的放翁,读书也有苦恼,便是壮志未酬和缺少知音。他不止一次感喟:“跨马难酬四方志,耽书空尽百年身”;“读书浪苦只取笑,识字虽多谁与论”。

  “岂无案上书,可与共寂寞”!到底,他还是这样说,是安慰,也是自励。

  “少年曾纵千场醉,老境惟存一束书”。这就够了。这就是晚年的放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4日 2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