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丽家园更美好”(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发布时间:2024-11-01 13:12:20 来源: sp20241101

  卢锡永、冉戌英夫妇驾驶小船在乌江上打捞漂浮物。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卢锡永(右)、冉戌英夫妇在清理打捞上岸的杂物。   龙章榆摄

  人物小传

  卢锡永、冉戌英夫妇是贵州省瓮安县珠藏镇丰岩村的村民。1986年结婚后,农闲时两人经常一起巡河。2005年起,两人每天在渡口之间清理杂物和垃圾,使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带动越来越多人参与到河湖保护志愿服务中。两人曾获贵州省“最美河湖卫士”“贵州好人”等荣誉。

 

  忙完手上的活儿,贵州省瓮安县珠藏镇丰岩村村民卢锡永、冉戌英夫妇决定趁天色未黑,再出一次船。

  随着发动机声响起,小船在江中划出一道波浪。一只夹子,两个网兜,一人掌舵,一人打捞。直到天光暗淡,载着杂物和垃圾的小船再次回到了岸边。

  30多年来,驾船打捞江面上的杂物和垃圾,已成为卢锡永、冉戌英的生活常态。如今,经过当地的保护与治理,家门口的乌江河面越来越干净,河水越来越清。这其中,也有夫妻俩的付出。义务巡河近半辈子的卢锡永说:“乌江养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我们也要为子孙后代守护好它,让美丽家园更美好。这份责任沉甸甸,一刻也闲不得嘞。”

  从亲水到护水——

  “家门口的环境可不能被搞坏喽”

  乌江,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作为贵州第一大河,乌江流域覆盖了贵州8个市(州),对于出生在乌江岸边的卢锡永来说,从记事起他就与这片水相伴,对这条大江有深厚的感情。

  “老辈人常说,乌江就是我们的家园。”卢锡永说,小时候在河边玩耍,读书时摆渡到对岸,长大后也一直在水边生活,“江面就像自家院坝一样”。随手捡拾垃圾、保护岸边环境,都是应该做的事。

  1986年,卢锡永与同是本地人的冉戌英结为夫妻。农闲时,两人经常在江边散步,看到散落在岸边的垃圾,就尽己所能地清理干净。“家门口的环境可不能被搞坏喽!”就这样,夫妻俩开始一有时间就巡河,宣传环保理念,成了乌江边上的义务清洁工和环保宣传员。

  让两人的生活和乌江这个家园关系更密切的事情,发生在2005年。那一年,卢锡永夫妇二人参加了县里交通运输部门的培训,并取得了从业证书。夫妻俩正式接过了船桨,在家门口开始了摆渡工作。

  卢锡永摆渡的双池渡口,与隔壁开阳县宅吉乡仅一水之隔。陆路交通不便的年代,坐船是百姓出行的重要方式。卢锡永说:“摆渡让我们有了一份新营生,更重要的是能帮助老乡,我们对这份工作格外珍惜。”

  船上工作虽然辛苦,但能每天守着家门口的这片江水,卢锡永并不厌烦。让他担忧的是环境的变化:“垃圾多了起来。”卢锡永记得,最严重的时候,水面的垃圾甚至能卡住渡船的机桨。

  “多扫一下,‘院坝’就能干净一点。多捞一天,河面就能更清一些。”怀揣着最朴素的愿望,卢锡永和冉戌英下定决心,要守好江面的环境。从那时起,夫妻俩更加用心地巡河,看到水面有垃圾就打捞起来,有人乱扔就及时制止,摆渡空载回来就沿线路打捞垃圾。从起初清理河边杂物,到后来打捞水上垃圾,卢锡永和冉戌英就这样把守护乌江环境这件事坚持了下来。

  是“兼职”更是责任——

  “河水清了、河道干净了,就是最好的‘报酬’”

  说起义务巡河,卢锡永总开玩笑,说是份“兼职”。谈起在江面上打捞垃圾的事,他却比谁都认真。

  2008年,构皮滩水电站库区蓄水,乌江水位上涨,加之双池渡口“洄水湾”的特殊地形,造成杂物、垃圾不断增多。那几年,卢锡永和冉戌英每天坚持摆渡回程时打捞垃圾,担子格外重。

  2012年,当地依托乌江水域,鼓励村民发展养殖,卢锡永筹资10多万元,购买了30多个铁桶,占据水域面积800多平方米,成为持证发展网箱养殖的渔民。

  “虽然网箱养殖收益可观,但对乌江有污染。”2017年,乌江流域启动网箱养殖清理工作,卢锡永家带头拆除了网箱。与此同时,一些废弃网箱顺流而下,夫妻俩再次加大了垃圾打捞力度。沿河两岸大约5公里,是他们日常清理垃圾的范围,而拆除网箱期间,打捞垃圾范围更是长达15公里。家里买的三轮车,也成了垃圾上岸的“中转车”。

  “这几年,大家环保意识提高了,河里的垃圾杂物少了不少。”卢锡永说。通过村里的宣传,夫妻俩还了解到,打捞上岸的垃圾不能随意焚烧、掩埋。于是,他们向村里申请在河边配备一个垃圾转运箱,让垃圾有更妥善的“去处”。

  在相关部门支持下,一个崭新的垃圾转运箱落地了。如今,打捞上岸的垃圾,定期会有专门人员清运后进行专业处理,整个过程变得更加环保。

  平日里,常有人问夫妻俩,干这份“兼职”有没有什么好处?是不是“领了补贴”?但实际上,两人巡河都是义务出工,不领任何报酬。

  “保护乌江本来就是自家的事,我们巡河从没有算过什么账。”卢锡永说,“河水清了、河道干净了,就是最好的‘报酬’”。

  从水上到岸边——

  “我们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这几年,公路交通越来越方便,坐船的乘客自然就少了。”2022年3月,瓮安县关闭境内10个渡口,双池渡口在名单之中,卢锡永夫妻从此不再从事摆渡工作。

  但义务巡河并未停止。一有时间,他们还是开着自家的小船,往返于相距15公里的两个码头之间,清理江上的漂浮物。

  卢锡永说,随着河水越来越清,周边景色越来越好,早年间做摆渡工作时停靠的双池渡口,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卡地,不少游客前来度假、露营。夫妻俩当起了河边的义务环保宣传员,只要有游客过来,就会提醒他们处理好垃圾。

  有一次,一群游客在河边露营后,没收拾垃圾就开车离开了。卢锡永发现后,立马开着三轮车追了上去,一口气追到半山腰。他劝导游客回到河边,把垃圾收拾干净后带走。“谁要破坏我们家门口的卫生,我就要和他较真!”卢锡永说。

  卢锡永夫妻俩的这份坚持,也感召着越来越多新成员加入护河队伍。“现在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都愿意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卢锡永说,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统筹下,河(湖)长、河湖管理保护志愿者、村民代表等陆续加入,“我们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更让夫妻俩高兴的,是这份守护“自家院坝”的责任后继有人。现在,只要一有时间,儿子和儿媳都会加入巡河和清理工作。“你看,这是孙子给我们拍的‘工作照’。”拿起手机,冉戌英满脸笑容地说,读小学的孙子周末也跟着到岸边巡河。

  “巡河是值得我们俩做一辈子的事。”卢锡永笃定地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俩就不会停止巡河。他相信,随着更多人加入保护环境的队伍,这片家门口的“院坝”会更干净,乌江会更清澈。

 

  ■记者手记

  汇点滴涓流  护一江清水

  驾一条船,沿河打捞垃圾,这是卢锡永、冉戌英夫妻俩日常的生活。“没什么特殊原因,就是希望河水干净”“没啥特别的故事,天天就干差不多的事情”……这是采访过程中,两口子对义务巡河最朴素的回答。数十载坚守背后,是夫妻俩对护好这一段乌江的承诺。也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卢锡永和冉戌英的默默付出,才能让生态环境一天天更好。

  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如今,在千里乌江沿线,一张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网正越织越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正如卢锡永、冉戌英像打扫自家“院坝”卫生一样守护乌江,义务护河队伍的不断壮大,也表明保护环境正成为更多人的自觉。当人人都行动起来,如点滴涓流汇入大河,必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30日 05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