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链的好技术到产业链的新应用(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时间:2024-12-05 13:07:59 来源: sp20241205

  图①:王绍良正在组装检测稀释制冷机部件。   本报记者 徐 靖摄   图②:浙江宁波晶钻科技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人正在工作。   张超梁摄   图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实验。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供图   数据来源:科技部、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   制图:沈亦伶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研究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自身直接研发形成成果转化,院校和企业形成共同体,这样的趋势、方向是对的,要快马加鞭,把激励、促进政策进一步抓好。

  如何打通堵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各地区各部门探索制度创新、院企合作、强化激励等方式,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

  ——编  者 

 

  “楼上”创新、“楼下”创业,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

  在广东深圳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材料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钟超有两重身份——既是科学家,也是企业家。

  创新中心实行“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的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研究,“楼下”的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1.2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里包含了入驻企业办公室、共享实验室以及会议室等配套设施。

  “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的高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也能激励人才培养,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成果转化的更多可能性。”钟超说。

  “把好点子在实验室里变成新技术,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说,让实验室里的新技术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需要一个好的转化机制,使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尽快与产业结合起来,真正变成生产力。而深化产学研合作,能有效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供需矛盾,更好地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不仅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广东,不少高校、科研院所都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力量。广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军介绍,目前广东有高新技术企业7.5万家,近10万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优惠,孵化器、众创空间均超过1000家。同时,广东全面推进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打造集“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并持续优化高水平、多层次的实验室和平台体系,丰富高质量科技成果源头供给。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家项目在鼓励企业与科研人员共同开发,说明国家在大力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这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对于发展前景,钟超信心很足,“希望未来有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能够成功转化。”

  搭建平台、企业研发,打通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概念验证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

  “我们从事超快激光微纳加工领域研究,这是一个集基础研究与应用一体化的国际前沿领域,由于技术门槛高,想要实现技术突破并转化成适配市场的产品,难度不小。”石理平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教授,在他看来,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如何验证市场前景、评估产业化潜力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去年初,他的项目入选浙江杭州市西电智能汽车电子概念验证中心项目库,中心为他们提供了场地、政策、人才等多维度支持,从进入概念验证中心项目库,到注册成立公司、产品首次成功应用于相关防伪技术验证工作,再到收获一系列订单,全程只用了1年。“中心非常了解初创企业需要什么,特别是从概念孵化到企业化运营,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指导,助力我们实现‘从0到1’的突破。”石理平说。

  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杭州已陆续建起30个概念验证中心,积极推动相关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在浙江宁波,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研发投入,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打通新质生产力关键技术研发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有规模体量、有技术沉淀,才能在风口来临时紧紧抓住。”宁波晶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军安介绍,该企业聚焦金刚石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不仅在产品、工艺装备、加工装备等方面加大自主创新,也围绕行业需求持续迭代、拓展应用。

  据了解,宁波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5%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都来自民营企业。“我们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近3年累计获得市区两级各类研发奖励和补助近千万元。”张军安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加快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创新及‘从0到100’的颠覆性创新。”眼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晶钻金刚石产业园和高水平研发中心正从设计蓝图变为现实,这为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了信心。

  目前,浙江通过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工程,全力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开辟壮大智能光伏、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赋权改革、强化激励,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

  安徽合肥市高新区,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熟练地组装着设备。“我们生产的设备叫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是对量子计算机的芯片或者部件进行冷却的设备,通过创造极低温的环境,保证量子计算机稳定运行。”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绍良说。

  “经过近3年攻关,我们在量子计算的极低温制冷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如果没有赋权改革,我们的成果产业化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王绍良说。

  2021年3月,中科大作为国家级试点,在安徽省率先启动赋权改革,将传统的“先转化、再奖励”模式,改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这种模式既可简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时的国有资产管理程序,有效吸引社会资本、风险资本,也能规避相关风险。安徽省还遴选了安徽大学等多家高校进行试点,积极探索。

  从2023年6月立项到10月初顺利投产,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从无到有只用了短短不到3个月。截至目前,该公司已获得相关科学研究院及大学销售合同金额500余万元,同时与国内多家大学、实验室等单位达成意向订单。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结合中科大试点经验,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发改委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安徽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以前科技成果转化采用‘先转化、后奖励’模式,财政经费投入形成的科技成果,作为国有资产无法直接赋权给技术发明人,影响了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安徽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副处长刘沛沛介绍。

  针对此类问题,采用“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新模式,安徽通过改革职务科技所有权,把学校留存的所有权让渡给科研团队,科研团队获得全部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学校不持有转化公司的任何股份,但是通过转让协议享有知识产权的未来收益。根据近年来有关单位创新能力、科技成果产出等情况,最终106家单位参与改革试点。“赋权改革的逐步深入,将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刘沛沛说。

  印发《“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从健全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等方面推动成果转化;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专利转化运用进行专门部署;制定《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共同推动专利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一系列部署,一项项探索,让创新链的好技术变成产业链的新应用,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3日 06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