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散记(旅人心语)

发布时间:2025-01-05 06:32:28 来源: sp20250105

  一直想着要去一趟马来西亚马六甲,这里不仅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足迹,更有华人奋斗的历史见证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

  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驱车向南,大约两小时后就抵达马六甲之行第一个目的地——鸡场街。刚下车,刻有“马六甲历史城区”“世界文化遗产”“郑和官厂原址”字样的黑漆镶金匾额赫然入目,两侧楹联是:“文存史册华裔沧桑志,化作世遗古城胜迹留。”

  在鸡场街文化坊工委会门前,立着郑和塑像,挂着一对大灯笼。工委会主席颜天禄介绍,这是按照峇峇娘惹习俗设计的大门。峇峇娘惹是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的随从与当地人通婚后形成的族群,男称“峇峇”,女谓“娘惹”,起源于闽南话中对男子、女子的称谓。“鸡场街”也源于闽南话中的“街场街”,意为集市。

  郑和从1405年起七下西洋,其中至少5次在马六甲常驻,等待季风变换。他在此设贸易点,名为“官厂”,外立排栅,内设仓库,贮藏钱粮,集中货物,集补给、商贸、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后因独特地理优势,马六甲成为东南亚重要港口,各路商贾汇聚,多国物品荟萃,当地甚至专设港务官,管理各国商品流通,如中国的丝绸银器、菲律宾的糖、印度尼西亚的香料大米、印度的棉花颜料、中东地区的开心果等。如今鸡场街古建店铺林立,仍能折射当年胜景。

  晌午时分,艳阳高照。我们在鸡场街一路前行:“福建会馆”“林氏宗祠”等闽南风情建筑映入眼帘,仿佛穿越时空;“洛阳印务局”,其名取自“洛阳纸贵”之典,令人拍案叫绝;世遗广场的一尊男子塑像格外醒目,壮硕的身材,健美的肌肉,展现着力量之美和无限活力。这尊塑像,由当地民众为颜天禄的父亲颜文龙老先生所立。

  塑像的来历,反映了鸡场街的变迁史。上世纪90年代,由于时代原因,鸡场街一度失去商业吸引力,七成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华人陆续搬走。往日闹市,人去楼空,一片寂寥。2000年,时任马六甲州行政议员的颜文龙,决意复兴昔日繁华。他充分运用其在政界和民间的影响力,成立鸡场街文化坊工委会,着手老街修复。为此,颜氏父子走访北京王府井、厦门中山路等地,寻找复原良策;苦口婆心劝导华人重返老街,在鸡场街倡办夜市,聚集人气;与此同时,着手为鸡场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8年7月7日,鸡场街成功申遗。为感念颜文龙的贡献,当地民众为他塑了这尊半身像,立在鸡场街的显要位置。如今,每逢周末,鸡场街夜市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到访马六甲的游客常将鸡场街及周围的20多条老街作为打卡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风土人情,体验马六甲多元文化的兼容并包。

  距离鸡场街不远,蜿蜒的马六甲河从老城区静静流过。每当夜幕降临,马六甲河两岸灯火璀璨,流光溢彩。当年,郑和船队的成员就是分乘小船沿马六甲河进城的。郑和下船处,现有石碑为记。不远处的郑和文化馆,曾为官厂遗址,内有三口老井,至今未见枯竭,当年郑和船队即在此提水饮用。

  文化馆里陈列的船队“飞燕阵”图生动展现当年200多艘船、2.7万多人劈波斩浪的浩荡情景。船队阵形宛如展翅大鹏,包括大型宝船、具备综合补给功能的马船、运载物资的粮船、军用的坐船和战船,以及储存淡水的水船等。宝船居中指挥,坐船护卫四周,前后左右四哨战船负责警戒战斗,船队调度自如,攻守兼备,航海与军事实力足见一斑。

  史载,郑和船队使用的技术设备在当时已堪称精湛。如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140余米、宽近60米,有4层甲板,使用杆长约11米的巨舵,需通过舵楼上的绞车升降。船上有专门放置指南针的处所“针房”,挑选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任“火长”(相当于船长),以确保航向正确。船上甚至还能种菜养鸡,至今想来都令人称奇。

  在马六甲河畔的“朵云轩”,还有另一番景象。馆里展陈的唐寅、文徵明、八大山人、陈洪绶等书画家作品,虽不是原作,也氤氲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郑和·朵云轩(马六甲)艺术馆馆长黄文庆介绍,这里经常有年轻学子前来习书学画,品茗畅叙,临摹名画,探讨人生。

  一天时间,行色匆匆,马六甲给笔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无论是鸡场街的“烟火气”,郑和文化馆的“年代感”,抑或是“朵云轩”的艺术氛围,都是这座古老城市的亮丽点缀,增添时代气息,激发青春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08日 17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