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8:15:49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网 杭州10月31日电(钱晨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30日通过线上公布,浙江申报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下称“蓝色循环”)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23年度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该奖项是环保领域全球最高荣誉。
新闻发布会现场。钱晨菲 摄浙江缘何获此殊荣?31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道出该省如何做好海洋“清道夫”,还大自然一片洁净的海。
作为海洋大省,浙江海岸线长度6600千米,海岛数量4350个,海岛数量和海岸线长度均居全国第一。对浙江来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海洋战略优势,显得尤为重要。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深化践行“八八战略”,始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郎文荣介绍,“当前,海洋塑料污染因其数量多、危害大、持久性强的特点,已经成为全球性治理难题,严重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安全和人类健康。去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了《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旨在推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加快推进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信心和决心,并以此为创新突破口和改革切入点,努力探索建立一种可持续、可复制,具有强大生态治理效能和显著社会民生效应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蓝色循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并逐步发展的。”
据悉,2020年开始,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会同台州市政府统筹谋划、深入研究、倾力保障,创新打造“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在台州市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展至台州、舟山、宁波等3个设区市9个县(市、区),得到了沿海民众的普遍欢迎、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年来,“蓝色循环”从无到有、摸着石头过河,在方法路径上打通了一批难点、堵点、痛点:浙江强化政企协同,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建立健全入海河口拦截、岸滩海湾保洁、船舶垃圾回收体系,规范设置“小蓝之家”海洋垃圾收集点,吸纳沿海低收入居民、渔民组建实体化收集队伍,有效建立起立体收集网络,成为目前全国单体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量最大项目。
在数字赋能方面,浙江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搭建闭环治理平台,实现海洋废弃物“储存—处置—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并生成追溯码,解决了海洋塑料溯源难、市场认可度低的问题。
为谋求认证增值,浙江通过对海洋塑料再生利用的碳足迹标定,帮助出口企业打破绿色贸易壁垒,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证,与多家国际头部企业签订生产、销售合同,打开了国际海洋塑料再利用的高端市场。品牌商以高于传统再生塑料约165%的价格进行采购回收,海洋垃圾变成了“海洋宝藏”。
此外,为致力共享共富,浙江还推动运营企业、产业链企业、认证机构等多元主体组建“蓝色联盟”公益组织,将海洋塑料交易的20%作为“蓝色共富基金”,开展物资补贴、产品直销、绿色信贷、社会保障等增值服务。通过“蓝色循环”,参加一线收集人员捡一个矿泉水瓶从原来卖0.03元增加到0.2元,产业溢价精准惠及弱势群体,治理的困境变成了共富的红利。
改变在悄然间发生,而感触最深的正是生活在大海边的渔民。作为“蓝色循环”的参与者之一,渔民郭文标告诉记者,渔民们捕鱼真的不容易,有时候一网下来,里面掺杂了不少垃圾。他希望通过“蓝色循环”对海洋塑料废弃物的不断收集,逐步改善海洋渔业环境,让渔民能捕到更多更好的鱼。同时,在“蓝色循环”的激励下,老百姓都很积极去捡岸边的瓶子拿来卖,给大家增加了不少收入。此外,人们的环保理念都得到了改变,现在大家都自愿把瓶子带回来,不给海洋添负担。
用“高收益”解决了“无人收”的问题,用“高信用”解决了“价值低”的问题,用“高回馈”解决了“可持续”的问题,“蓝色循环”改变了以往政府担当治理主体、财政提供资金的治理模式,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市场链接产业的治理格局。
截至目前,浙江已有237家产业企业、1.02万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沿海妇女、老人和渔民积极参与,参与人数达到6.18万人次。“蓝色循环”累计收集处理海洋废弃物1.09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254吨,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一线收集人员年增加收入约1.3万元,渔民获得超1亿元绿色低息金融贷款,真正实现了海洋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共同富裕融合发展。
郎文荣表示,下一步,浙江将持续加快“蓝色循环”的复制推广,推动制定海洋塑料相关标准规范,深化完善市场化参与机制;积极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在保护环境过程中发展产业拓展业态,鼓励更多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探索打造更多高值转化治理模式,培育绿色新增长点;努力深化拓展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创新发展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世界海洋治理贡献方案,共同守护蓝色家园。(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