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7:15:19 来源: sp20241215
武夷山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站”两级管理体系;黄龙将濒危物种兰花的克隆繁殖研究作为旗舰科研项目;梵净山实施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工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强世界遗产保护,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保护管理取得丰硕成果。
据国家林草局消息,日前,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我国已拥有15项世界自然遗产、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保持全球数量第一。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为世界呈现“中国精彩”。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世界自然遗产及双遗产保护力度,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体系,提升管理水平,较好地实现了遗产地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国家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云南香格里拉国家公园,三江并流遗产地内的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恢复和生态廊道修复项目,让公园内的植被多了,鸟类也多了;青海可可西里遗产地的完整性和保护管理状况,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进行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旗舰物种藏羚羊、野牦牛数量持续增长,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面积达7.9万平方公里,涵盖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各类自然公园等上百个自然保护地,实现了对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的有效保护。
《2020年世界遗产展望》显示,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中,全球整体状况处于“好”或“较好”的比例为63%,中国则达89%;全球7%的遗产处于危急状况,中国无一例。
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我国在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保护上不仅达到了国际标准,更明显超越了国际平均水平,保护成效显著。
黄山创新性地提出景点封闭轮休制度、有偿救援制度;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开展“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遗产地内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泰山建设了“智慧泰山”综合保护管理体系……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管理成绩突出,绿水青山,呈现别样精彩。
将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让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以及云南三江并流等遗产地,各级政府基于当地特色,通过特许经营、利益共享、生态补偿、生活补助等多种方式惠及民众,在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强化遗产价值保护中实现了平衡。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国将以全面推进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水平,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继续履行好国际公约,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责编:乔业琼、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