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00:10:05 来源: sp20241205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一座蓝白相间“天空之桥”吸引着八方游客,只见它的巨型斜拉索仿佛伸出的条条臂膀,将300多米深的峡谷两岸连成一体,这座目前世界高度第一的混凝土塔桥,改变着桥下各族群众的生活。
“来两箱橙子”“一箱快递到黑龙江”……平塘县通州镇平里河村村民龙健彪应声忙碌着。他一边擦汗,一边告诉记者,仅今年“双节”假期,他的摊位销售额就有10万元,每天发送快递300单左右。
一个10余平方米的小摊位,咋能存下那么多鲜货?龙健彪遥指桥下不远处说:“我们村就在山脚下河边儿,可以说是‘前店后厂’。”手机上的订单信息一到,村那头合作社的包装车间就能马上装箱,送到服务区发货,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
“别看现在这里到贵阳只要一个半钟头,以前可是要绕3个钟头的山路咧!”老龙掰着手指头给记者讲起了这些年的变化,“我们贵州几年前就县县通高速了,了不起啊!我们老百姓只要抓好生产,就能奔上富裕路!”
据统计,目前贵州全省有公路桥梁2.8万余座、总长4400公里。万桥飞架,打通了黔贵大地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越来越多的黔货如插上翅膀般“飞”出大山。
橙子“乘车”上了高速公路,辣椒更是走向了世界。在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的“中国辣椒城”里,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不断闪烁着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辣椒的价格和供求信息。
“辣椒是古代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进入新时代,我们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遵义的辣椒又销往了全世界。”中国辣椒城综合服务部副部长淳仕军一开口就让小小的辣椒有了“分量”。
除了销售干辣椒,遵义市还大力发展辣椒精、深、特加工产业,相关企业达130多家,年产值超过45亿元。
“我们生产的辣椒酱在各类电商平台上每天都能发货上万瓶。”贵州贵三红食品有限公司部门主管孙魏巍介绍,去年公司的销售额超过了1.5亿元,今年的重点是开拓海外市场。
孙魏巍说,最近德国、荷兰等国的订单增长很快,“正宗黔味”已经摆上了越来越多欧洲人的餐桌。
红叶片片如云霞点缀着莽莽林海,在素有“贵州屋脊”之称的毕节市纳雍县秋意更浓。化作林场的工人们正在忙着种植新一季的红托竹荪:整地、开沟、摆放菌棒、覆土、覆膜……
贵州金蟾大山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明介绍,化作林场今年规划种植红托竹荪5000亩,每亩产值大约在2.4万元,每年七八月份,收获的竹荪会通过冷链车运到云南、广东等地。
“过去我们的工人只能走泥泞的山路,去年在东西部协作专项基金的帮助下,林场修建了水泥路,今年工人们都是骑着电瓶车来采摘竹荪。”郭明说。
而在黔东南州榕江县车江坝区,身着侗族传统服饰的妇女们在田间劳作,一筐又一筐绿叶菜被陆续装车。
“今天晚上采摘的蔬菜,明天一早就能出现在广东的餐桌上。”榕江县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锦宇介绍,夏蓉高速通车以后,原来30多个小时的陆运时长,被缩短到13个小时左右。2023年,坝区已累计采收农产品3.04万吨,产值1.09亿元,其中向大湾区销售量3848吨。
“‘春提前,秋延后’是我们榕江蔬菜种植的优势。”邱锦宇说,这里的蔬菜可实现高效种植和错峰上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
飞出大山的“黔货”不仅有农副产品,还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旅产品。
乌江百里画廊深处的毕节黔西化屋村,苗绣车间里,绣娘们飞针走线演绎着幸福生活。土生土长的苗族姑娘杨文丽是车间的负责人。2019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她和丈夫在化屋村成立了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4年后,这个刺绣蜡染车间开发了50多种文创产品,带动了22名群众就近就业,让化屋村及周边村寨的近60位绣娘通过在家中完成苗绣产品实现了增收。
2022年下半年,杨文丽还带领绣娘们直播卖货,最多的一次销售额达到了8万元。她骄傲地说:“以前打工每个月只能收入2000多元,现在我们一场直播的收入就是几千元、几万元,我很有成就感!”
乘“云”出山,借道出海,贵州特色产品闯出新天地。
(本报记者 王美莹 陈冠合 岳佳仪 吕慎)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