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治理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现象

发布时间:2024-12-29 21:47:32 来源: sp20241229

  手机是怎么吸引住孩子的,怎样帮乡村留守儿童把眼睛移到屏幕外更广阔的空间?过去一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职工李莉关注着这些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她带来一份《关于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现象进行源头治理的建议》。作为一名残疾人,李莉特别关注困难群体,她经常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拿着本子出现在调研现场。

  李莉观察到,在一些农村中小学,校方、教师需要就手机问题与学生“斗智斗勇”;一旦放假,留守在家的祖辈缺乏管理意识与能力,一些少年儿童从早至晚“盯着手机不离手”,熬夜、通宵刷短视频或玩游戏。

  “现在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在农村这么普及,除了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否吃饱穿暖以及假期安全等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现象亟待治理。”李莉说。

  “孩子们手机上瘾不仅导致近视率上升、体质下滑,也会削弱学生的上进心,对于需要耐心与复杂逻辑思考的学业任务失去兴趣。”对于这些负面影响,李莉总结:当周围的孩子都开始用手机打游戏或者社交时,来自同辈的群体示范,也导致“玩手机”在当下的留守儿童中成为一种“新潮流”,甚至出现“游戏大神”比“学习尖子”更受追捧的现象。网络宣传的一些错误观念也会潜移默化影响着留守儿童的“三观”。

  2020年以来,多项政策措施陆续颁布实施: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设立“网络保护”一章;教育部出台手机、睡眠、作业、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的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双减”文件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防止网络沉迷”;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最严网络游戏新规”,明确要求所有游戏厂商只能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尽管如此,李莉在调研中发现,孩子们还是有多种途径破解“未成年模式”:他们要么使用家长或其他成年人的账号,要么在网上购买账号,或者借用成年人身份证破解账号。对此,她建议,从“人脸识别”等领域,进一步优化“实名注册和防沉迷系统”。通过注册账户、身份证与本人人脸“三合一”精准识别上线者,杜绝未成年人通过使用成年人的账号参与手机游戏。对于未成年人账户,游戏开发商应在游戏时间、游戏规则和竞技模式等方面做精细化分类设计,比如限制“团战模式”参与人数,禁止“同城模式”竞技赛道等,消解组团打手游的空间。

  针对一些游戏开发商利用大数据对未成年人在游戏过程中专门设计的“上瘾”环节,李莉认为,相关部门应进行有效识别,叫停游戏软件开发公司对少年儿童的“成瘾设计”,堵住“未成年模式”破解漏洞。

  对于留守儿童容易沉迷的短视频、直播、社交软件、网络小说等,李莉建议,“应进一步立法和出台政策扩大监管范围,强化互联网企业内容审核责任”。在她看来,政府应将通过积极干预、防止严重的手机沉迷作为关心与服务留守儿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已有的政策基础上,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落实“源头治理”,同时,需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空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