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巷子 鲜活的文化(文化产业赋能乡村)

发布时间:2025-01-07 12:27:31 来源: sp20250107

  红崖村老巷子景区门口,表演者在展示非遗项目。

  红崖村老巷子景区内的民俗表演。   以上图片均为隆德县委宣传部提供   制图:沈亦伶

  支起火堆,柴火噼噼啪啪地响,火焰卷着,星星点点飘向夜空。迎春返,燎疳疳,夜晚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红崖村热闹非凡。年轻人和孩子们围着火堆,壮起胆子,助跑、起跳,越过火堆,迎接春天的到来。

  “燎疳是我们西北的民俗,跳过火堆寓意着祛病消灾。燎疳节一过,春天就来了。在固原市,这个活动就数我们老巷子搞得最红火。”火光映着村民杨国权红彤彤的脸,“民俗搞得红火点儿,村里人开心,来的游客也多。有人说,是老巷子的文化特质让我们吃上了文化产业的饭。”

  杨国权说的“老巷子”,就是红崖村里的老街。青石平平地铺开,街两侧,石头垒成院墙,墙缝间填着黄土泥巴。这是山里“长出来”的石头房子,墙缝里,小小蒿草舒展着腰身;院墙角,杨树、榆树洒下了绿荫。

  古色古香的红崖村,完整保留了六盘山传统民居的样子。2010年,隆德县开展改造规划,把老街两旁完好的民居保护起来,起了“老巷子”的名字。2016年,红崖村二期改造工程开工,这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将成为景区。

  村子变成景区,村民还得在里面生活。村里开了村民大会,讨论村子的未来。“以前大家都是种粮户,靠种地赚钱。”红崖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宏生回忆,外出学习的村干部带回了其他村发展旅游的经验,“讨论一番后,大家决定发展旅游业,开农家乐,搞餐饮。”

  一时间,不少农家乐在老巷子里开了起来。杨国权花5万元做起了民宿,村民何功把自家的院子改造成餐厅,建了18个包间。

  可是临到年末,大家一算账,却发现大多数都是亏损的。

  “刚开始生意还行,慢慢地就不行了。老巷子没什么旅游项目,没法长久吸引游客。”

  “小院子看着好,实际上品质还不够。”

  …………

  村民七嘴八舌地说出各自的想法。怎么解决?“光有景区不行,还得有吸引人的东西,咱们得有特色。”何功说,不如就从老巷子的“老”字入手,挖掘文化内涵。

  思路一打开,就有了具体做法——开办传统手工作坊,引入隆德非遗展览,烹饪当地特色美食暖锅……杨国权也发挥剪纸特长,开了剪纸工坊。

  走进杨国权的剪纸工坊,一幅《清明上河图》剪纸引人注目,细节精巧、人物活灵活现。“用了3张大红纸,花了3年时间才剪出来,拼接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错位,前后缝隙不会超过一毫米。”杨国权一边说着,一边为参观的游客现场表演。左手捏纸,右手执剪,先一刀纵贯,裁出大略曲线,又细细腾挪,剪出密密的花纹。剪刀不动,红纸却旋转不停,转眼间,一个寿桃形状的“春”字就剪了出来。

  “以前只是喜欢剪纸,没想到和旅游一结合,还有了点名气。”现在,杨国权成了剪纸项目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工坊吸引的游客也让农家乐热闹了起来。

  如今,老巷子的非遗文化不只有剪纸。改造初期,红崖村8个相连的老院子被保存下来,里面展示着魏氏砖雕、高台马社火、杨氏泥塑等传统非遗项目,一院一景,形成相连的文化空间。“大院里常常举办活动,现场做泥塑、描脸谱、耍皮影。一句吊嗓子的唱腔声,比什么吆喝都管用。”张宏生说。

  文化引进来,生意也好做。老巷子一年到头游人不断,何功的院子也经常爆满。“夏天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能有两万元。”何功说。如今,老巷子景区共有书画、餐饮、民宿、旅游商品销售等经营户48家,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改造前的几千元,提高到2023年的2.6万元。景区2022年全年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

  “红崖村的特点,就在于鲜活的文化。”在张宏生眼里,各地的村落景区很多,但很多成了纯粹的商业景区,红崖村保留了一份难得的原汁原味。

  小院里,迎着春日阳光,杨国权给窗户贴上新的剪纸作品,“过几天六盘山绿起来,游客就更多了,到时候要在院子里再多摆几个暖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5日 1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