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31 00:59:18 来源: sp20241031
广东省深圳市蛇口工业大厦。 金 磊供图
20世纪的建筑遗产不仅是一首凝固的诗,也是一条流动的精神之河。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不仅仅是保存其物质构成,更是保护其精神内涵
近日,以安徽省桐城中学、湖北省荆江分洪闸、陕西省西安和平电影院、浙江省嘉业堂藏书楼、天津市第三棉纺厂旧址、哈尔滨北方大厦、福建省寿宁县廊桥群等为代表的第九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公布,共102个。这其中,既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青岛中山路近代建筑群,也有体现改革开放精神的蛇口工业大厦等,体现出建筑遗产的时空跨度。
自2016年至今,已公布推介9批900个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这些被专家遴选出的建筑,或反映城市历史文脉、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价值,或与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或项目本身在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具有突出价值,对中国建筑与城市发展具有推动作用。900个建筑遗产项目,是我们探寻中国建筑遗产新类型的文化样本,是城市微更新中需要保护的建筑遗产,更是见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大量留存至今的20世纪城市建筑遗产,一方面展示建筑艺术设计百年历程中不断变化的创作风格与审美趋势,另一方面反映20世纪建筑业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吸纳融合。重要的历史变革、科学文化的发展成果,都较为鲜明地折射在20世纪建筑遗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宛如不断生长的有机体,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一个城市历史的叠加越丰富,人们越能够感受到城市景观内涵的丰富。品读优秀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思考它们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工程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不同于古建筑,20世纪建筑遗产就是人们生活中的建筑。人们现在工作的场所、居住的社区,很可能就是需要保护的建筑遗产。相比于传统的木结构古建筑,工业遗产利用范围更为广泛。比如,北京首钢园区曾是钢铁生产基地,如今成为工业遗产的园区。很多大型的文化、旅游、体育活动都在首钢园区展开,其功能正在不断拓展,改造后的首钢园已进入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只有真正走进并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建筑才能拥有其生命力;只有坚持对建筑的有效利用和有序保护,建筑才能保持其活力。
保护建筑遗产,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需要更多人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对子孙后代的意义,由此,这些建筑遗产才能真正惠及更多人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生活。比如,安庆市的“前言后记”新华书店,前身是安庆劝业场,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1900年始建的安庆书局。如今,这座建筑重新修缮对市民开放,33个房间分为22个主题书房,成为人们读书休闲的打卡地,书香四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20世纪建筑遗产是近现代百余年历史的载体之一,这些建筑遗产在城市微更新中更能凸显城市的文化,贴近社会生活的潮流,其功能更容易延续并实现创新转化。我们也要看到,20世纪建筑老化速度相对较快、材料性能寿命较短,抢救工作仍具紧迫性。让20世纪建筑遗产更好融入当代城市,关键要在“活化利用”中探索文旅融合,使建筑遗产更好地推动城市文化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进一步保护利用传承好建筑遗产,才能让更多人拥有“阅读”城市中不同年轮的建筑的机会。20世纪的建筑遗产不仅是一首凝固的诗,也是一条流动的精神之河。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不仅仅是保存其物质构成,更是保护其精神内涵。将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所承载的精神价值顺顺利利地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是保护建筑遗产的真正目的。
(作者为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1日 06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