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2:24:38 来源: sp20241125
《文化生态与唐代诗歌》:戴伟华著;中华书局出版。
诗歌既是文化的文学载体,又以其独特方式参与文化建构,影响着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文化生态与文学的融通性研究,使我们可以较全面地认识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也能更好理解诗歌所承载与塑造的历史文化。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座高峰。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思想观念、精神品质与审美风尚,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戴伟华《文化生态与唐代诗歌》一书,是作者继《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之后的又一新作,旨在探讨唐代文化生态与诗歌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社会、地域、风俗等视角,努力呈现唐代开放包容的历史文化与丰富多元的文学图景。
该书究理探微,时见新义。比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是唐诗名篇,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更是千古传诵。唐开元十一年,名相张说将此联书于办公之所。作者还原历史语境,解读张说借诗句表达对“开元”愿景的向往,这种向往本身也体现了人物的社会理想与改革气魄。将社会背景与文学作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本书的特色。
长安、江南均是唐代文化重镇,但二者又存在南北差异和强弱消长的变化态势。作者抓住安史之乱后文化中心暂时南移这一特殊节点,以浙东诗人群《状江南》唱和诗为研究对象,阐释大历时期的格局变动、文人分布、区域文化圈形成与文学变迁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中唐时期“江南”诗意书写深广的时代内涵与突出的文化价值。特别是作者通过敦煌文献的辨析以及律历的考察,分析了敦煌《咏廿四气诗》的写作时间,在学术方法上给人以启发。
作为以文献考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文化生态与唐代诗歌》的资料工作也具有一定意义。这集中反映在两方面:其一是“新材料”的开掘。“新材料”既指新出现的材料,也包括已存在但未引起注意的材料。在学术研究中,对后者的开掘更见功力。如刘禹锡、白居易《春深》唱和诗是反映中唐长安风俗的重要史料,其中“戎装拜春设,左握宝刀斜”一句颇难理解,影响文本释读。作者利用陕西昭陵博物馆长乐公主墓壁画《仪卫图》,说明这是藩镇戎装佩刀参加仪式时,用左手握刀以示谦慎的一种礼仪,以此对诗句进行有效释读。其二是常见材料的运用。相比于“新材料”,从常见材料中发现问题、发明新见的难度更大。李白入京供奉翰林在文学史上有一些疑点。书中所据主要资料是学界最常见的材料,采取的也是传统的文史结合研究方法,却能较大限度发掘当中隐含的信息,对李白供奉翰林的原因给出有说服力的分析。这种对材料的敏锐剖析,让人印象深刻。
可以发现,诗歌既是文化的文学载体,又以其独特方式参与文化建构,影响着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文化生态与文学的融通性研究,使我们可以较全面地认识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也能更好理解诗歌所承载与塑造的历史文化。
对当代学人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学术研究赋能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古典文学不仅记录着中华民族走过的辉煌,也是开启光辉未来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这有待古典文学学者以笃学求真、严谨细致、守正创新的研究工作,搭建起联通古今、汲古润今的坚实桥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9日 20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