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笔作画卷(走进传统村落)

发布时间:2024-11-22 13:45:28 来源: sp20241122

  图①:俯瞰龙凤坝镇大寨村。   图②:孩童们坐在龙凤坝镇大寨村的古民居前。   图③:大溪乡前进村的临水风光。   图④:在龙凤坝镇大寨村,村民正制作土家织锦。   图⑤:土家族传统民居结构示意图。   张丹峰绘   图⑥:在溪口镇黄杨扁担村,村民们演唱秀山民歌《黄杨扁担》。   图①②③④⑥均为沈靖然、胡程摄影报道

  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传统村落沿水系孕育,主要集中在酉水河、梅江河等5个流域,秀山民歌、酉水船工号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运而生。

  近年来,秀山已有2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于2022年入选第一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秉持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秀山将县域内的传统村落划分为北部文化旅游发展区、中部城乡融合发展区、南部生态民俗发展区,实现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并充分挖掘各村落传统文化、民俗技艺,形成“一村一特色,村村各不同”的发展态势。

  ——编  者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镶嵌于武陵山脉之中,东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县、保靖县、花垣县,西南连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北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当地广为流传的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秀山独特地理位置。

  文旅产业集聚

  碧水深处  古韵悠长

  坐船从秀山县大溪乡轮船码头出发,沿酉水河逆流向上,约莫10分钟,便来到前进村。村名时代感满满,村居却是古意十足。碧水深处,在前进村半坡村民小组,共有清代以来的土家族传统木质吊脚楼48座,这里是秀山县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家族吊脚楼群落。

  土家族吊脚楼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其建筑形态一直沿用至今。与平地而起的座子楼不同,吊脚楼更能适应临河地形,房屋主体部分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虫兽,即使遇河水水位上涨也不影响居住。

  村民白玉华的家临水约10米,两层高的房屋呈“L”形矗立,这座近百年历史的传统吊脚楼如今重新涂上了清漆,薄雾中透着清亮的光泽。

  2019年,前进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围绕“融合发展”,一场针对全村所有传统吊脚楼的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从加固房屋结构,再到抛光木材,针对部分临水楼房,为防潮防虫,房屋外立面还涂上清漆,全村焕然一新。加上农文旅融合发展,前进村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气。

  “每年夏天来我们村钓鱼避暑的游客很多,如今房屋修缮一新,不少村民开办民宿。我把我家二楼空余的房间利用起来作接待,游客除了体验渔家文化,还能体验村里的社饭,大饱口福。”白玉华所说的社饭,是把大米、糯米煮熟,并拌以腊肉、蒿菜、野葱等辅料,吃起来香软可口、独具风味。

  依托酉水河沿线的好山好水,大溪湿地公园和酉水河石堤风景名胜区赋予秀山传统村落北部文化旅游发展区丰富的文旅资源,前进村、水坝村、丰联村等传统村落连点成面,形成大溪酉水生态涵养集聚组团;依托川河盖以及洪安边城两个4A级景区,串联柏香村、猛董村、新农村等传统村落,形成以传统村落为主的秀山文旅产业集聚组团。

  2023年,秀山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62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59亿元,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景区为基础,秀山持续推出“赏灯秀山一日游”“踏歌武陵休闲游”“盖揽川河度假游”“寻梦边城一日游”4条精品旅游线路,依托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武陵文旅峰会等大型活动,开展文旅推介,秀山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得到大幅提升。

  城乡融合发展

  乡间田埂  活力涌动

  “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下柳州……”秀山溪口镇黄杨扁担村刘玉谷家的堂屋内,村里邻居前来做客,一曲《黄杨扁担》引得众人合唱,边唱边摆龙门阵。

  “秀山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秀山,人人都会唱《黄杨扁担》,这首歌的发源地就在我们黄杨扁担村。”84岁的严明富嗓子依然清亮,他是今天的领唱人,在他的歌声里,一群人静静听着他讲起《黄杨扁担》的故事。

  黄杨木产自渝东南地区,结实又有韧性,最适宜做成扁担挑载重物。在秀山乡间的田埂或山道上,时常能够碰见一些用黄杨扁担挑着稻秧、白米的山民,沉重的担子经由黄杨扁担挑起来,一上一下地晃悠,颇具韵律感。彼时村里热爱唱歌的花灯掌调人严思和与几位民间艺人从秀山百姓的生活中,共同创作出这首著名的《黄杨扁担》。上世纪50年代,有歌舞团在秀山走访了上百位花灯老艺人,才寻得这曲《黄杨扁担》,随后由歌唱家朱宝勇传唱全国。如今,严明富在村里组建起了歌舞表演队,约莫20号人。每逢重大节日,县里总有人邀请黄杨扁担村的表演队进城表演。

  不光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黄杨扁担村的产业发展也没有落下。近年来,秀山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全县已种植中药材38万亩。黄杨扁担村从2017年开始,就鼓励村民大力发展中药材黄柏种植产业,目前全村共种植1400余亩黄柏树,共有200余户农户参与。

  村民杨再军在外务工多年,2017年,听说村里在发展产业,免费提供种苗及前3年的肥料,他便辞职返乡创业,共种植黄柏100余亩。

  “虽然今年行情好,但我还是舍不得卖咧。”杨再军看得长远,“刚从树上采剥的黄柏皮,1斤就能够卖到15至16元,黄柏的生长周期在5至10年,5年左右的黄柏小树连同根皮,大约只有10斤鲜皮。而8年以上的黄柏树,鲜皮亩产量在20斤左右,收益会更多。”

  除了黄柏外,2024年初,黄杨扁担村还发展了400余亩油茶产业,当地村民不仅可以出租土地获得租金,还可以务工增加收入。同时,油茶产业初见效益后,还将按照3%的分红作为村集体资金。

  文化引领,产业推动,秀山各村落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石堤镇高桥村是秀山水果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年产各种水果1万吨,产值1700万元以上。为提高产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高桥村于2020年开工投建柑橘仓储加工基地,建设柑橘选果厂房和柑橘分选生产线,配套建立仓储冷藏库、无菌果汁生产加工车间,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强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曲《黄杨扁担》寄托着秀山百姓浓浓的乡情,也传唱出秀山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道路越迈越宽,村民们发展的劲头更足了,乡间田埂重新涌现活力,秀山民歌更加嘹亮动人。

  生态民俗赋能

  山水相遇  古朴时光

  秀山县龙凤坝镇大寨村,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住着200多户人家,是目前秀山土家族传统民居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村落之一。

  村子向北面朝鸡公岭山,山体形如雄鸡引吭高歌。清泉从寨子中央泻落而下,一条名唤“大寨水”的溪流贯穿全村。梯田依山而建,田埂顺着山势,画出自然等高线。传统土家族民居错落分布山间,有别于河边的吊脚楼结构,大寨村的土家族传统建筑多为“一”字形三开间的座子屋,一幢幢纯木建造的房屋直接坐落在平地上,巧借地势,互为依存。

  沿石板路拾级而上,于半山腰处穿过一道“龙门”,便是村民杨光和的家。在当地,“龙门”是进入一户人家院子的入户门,和房屋一样纯木打造,古朴又高大。杨光和家的祖宅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村里现存年代最久的房子之一。“土家人建房子,结构精巧,多采用穿斗式木架构,特点是柱子较细较密,沿开间进深方向每列柱子与柱子之间用枋木串接,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同时颇为美观。”秀山县住建委村镇科科长颜学勇说。

  群山环抱,仿佛隔绝了喧嚣与时光,大寨村古老的建筑群落,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屹立不倒。这不仅是因为老一辈的人们在建筑布局上顺应地势,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更是充分考虑到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成果。

  山与水的相遇,也发展出瑰丽的民俗文化。大寨村至今仍完好保留着摆手舞、土家织锦、花灯等土家族民间文化艺术。近年来,大寨村整合村内非遗资源建成非遗工坊,举办多期土家织锦培训班,累计培养80余名织娘。村民杨继梅通过一个月的培训学习,现在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的动作还算不上快,有些手脚麻利的织娘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以上。”杨继梅说。

  近年来,秀山县整合资金1.8亿余元,对全县入选的25个中国传统村落实施了“一村一规划一改造”的策略,开发出乡村旅游精品路线6条。这些举措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村民农户增收,同时有效地保护了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如今,秀山县25个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已全面完善,路、水、电、信等基础设施覆盖率100%,卫生厕所普及率97%,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大幅提升,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6日 1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