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牌的背后是学生的努力和老师的助力

发布时间:2024-12-27 15:17:13 来源: sp20241227

原标题:奖牌的背后是学生的努力和老师的助力

  “精川匠成”团队成员在进行机床调试。 受访者供图

  日前,第六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现场总决赛在四川德阳举行。比赛现场,一套完美的高精度数控磨削产品一经亮相便惊艳四座。它具备磨削工艺参数库、叶片全特征加工、自动编程等优势,可全面适用于航空航天发动机叶片和燃气轮机叶片的高精度数控磨削。

  这款由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四川工程职院)“精川匠成——中国领先的高精端制造开拓者”(以下简称“精川匠成”)项目团队研发出的高精度六坐标联动数控砂带磨床配套产品,解决了传统手工打磨航空航天发动机叶片精度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求的痛点问题,获得第六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高职组全国一等奖。

  解决叶片磨削难题

  两年前,18岁的张煜奇进入四川工程职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在了解到航空航天发动机叶片磨削的难点问题后,他和同伴便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组建团队解决这一难题,“精川匠成”项目团队也由此诞生。

  “我们要先做实验,在实验结果显示理想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着手设计产品。最初我们进行了磨削实验,由于发动机叶片形态很不规则、弯曲角度大,加上不同材料的磨削力度不同,这让我们在实验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张煜奇说。

  但经历一番反复、枯燥的实验后,张煜奇和同伴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这也为他们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产品赢下了“开门红”。“我们发现在砂轮磨削叶片的时候,它的接触压力对于叶片精度影响最大。据此,我们开发了几套装置,希望消除接触压力对磨削精度的影响。”张煜奇说。

  但这一过程并不简单。实验途中,团队成员发现在砂轮上使用的摩擦轴承会对接触面产生1牛顿左右的摩擦力,从而导致叶片精度发生变化。这小小1牛顿的摩擦力让团队成员犯了难,到底该如何消除这部分阻力?

  一筹莫展之际,指导老师提供的新思路让大家恍然大悟。“老师让我们试试将摩擦轴承换成空气轴承,因为有空气流动的话,或许可以减少摩擦力对叶片精度的影响。”张煜奇说。事实证明老师的思路是正确的,这也为项目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张煜奇表示,项目攻关过程中,团队指导老师袁秀坤抽出了很多时间陪伴团队,为团队成员进行专业知识补习,同时帮助团队解决遇到的问题。

  袁秀坤告诉记者,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到四川省高温合金切削工艺技术工程实验室、四川省山区丘区智能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产学研赛创用育人平台时,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技术知识,都比较欠缺,因此需要指导老师先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再“对症下药”,围绕学生知识盲区进行“补救”。

  同时,学校还为团队聘请了行业内专家进行指导,并提供实验场地和办公场地。“我们会先向老师及专家请教专业问题,再回实验室自己琢磨。那时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都是常态。” “精川匠成”项目团队的重要成员、四川工程职院旅游管理专业2021级学生肖雅丹说。

  据了解,针对有意向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学校会根据不同团队的比赛项目为学生定制小班课程,将相关专业知识融合起来教授给学生。“我们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自己在项目现场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更有收获。”袁秀坤说。

  袁秀坤介绍,当前四川工程职院建立的产学研赛创用育人平台,依托工业机器人应用、航空材料检测与模锻工艺、高温合金切削、冲压发动机先进制造4个省级工程实验室承接项目,让学生以科研助理的身份参与进来,与项目共成长。

  目前四川工程职院每学期都会开设“能工巧匠”班,让学生自主报名后进行筛选,还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校还设置了校内专职科研岗和企业教师流动岗,组建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双师”融合的创新创业,未来学校也将会继续采用“产学研赛创用”的育人模式,构建新型师生“教与学”共同体,培养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人。(陈 科 实习记者 李诏宇)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