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以“新”提“质”,夯实中国制造发展根基

发布时间:2025-01-10 14:19:19 来源: sp20250110

  核心观点: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才有坚实牢固的内在基础。中国制造处于新的关键时期,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以“新”提“质”、以“质”催“新”,进一步夯实发展根基,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我们应当有充足的底气。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观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不仅要看经济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中国经济“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8%和8.7%;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表现亮眼,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二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0%,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历史与实践表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强盛的国家和民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为我国进一步建设制造强国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推动新型工业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陆续推出,新动能加快释放,新优势不断催生。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上半年,我国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占比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成绩可谓来之不易,不仅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一个亮点,也是下半年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这一切既归因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补链强链持续推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也得益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不断显现,而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创新驱动。

  从历史上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许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往往会先在制造业中得以实现。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了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才有坚实牢固的内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显著增强。2013-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与之相对应的两个事实是: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64%,比2012年提高0.73个百分点,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截至2023年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达401.5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中国制造处于新的关键时期,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以“新”提“质”、以“质”催“新”,进一步夯实发展根基,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我们应当有充足的底气。

  为此,要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多措并举,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向智能化升级、向绿色化转型,以确定性的转型升级来应对不确定性的风险挑战,从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