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20:35:33 来源: sp20250107
“你上次在坡上放的红外相机终于拍到豹猫了!”近日,野生动物摄影师叶智钊给记者发来信息,同时还附上了一段大约15秒的视频。视频中,一只此前不曾被观测到的,身形修长而有些瘦小,浑身布满漂亮斑点的豹猫,正迈着轻盈的步子从镜头前的小斜坡掠过。
收到这条消息时,距离记者上次在黄埔区金坑水库的山林里放置红外监测相机已过去4个月——跨越了整整一个夏季,这次监测才迎来收获——“豹猫家族”又添一位新成员。
窥探豹猫的踪迹是一种独特而浪漫的体验:在这片隐秘的林子里,观测员不仅发现了豹猫的粪便、爪印,还有白鹇的羽毛、野猪拱过的洞、原始的植被……这些片段仿佛可以拼凑出一只豹猫的生活习性以及它的“社交圈”,也成为研究豹猫活动轨迹与人类城市生活之间关系的样本之一。而守护这片林子的,正是叶智钊和他的“00后”小伙伴们。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城市里的野生动物 在一片山林里发现“豹猫家族”
金坑水库位于黄埔区,北邻帽峰山、南接萝岗片区,从埔高速(在建)、广河高速、广汕公路三条主要道路“贴”着水库区域。秋日的阳光洒落群山,唤醒了林间早起的虫鸟。在一处平缓狭窄的山脊上,树木均匀地向两边生长,山脊正中留出一条小道,一个斑驳而精壮的小身影正踏着柔软的枯枝落叶行进——一只年富力强的雄性豹猫。
豹猫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同时也是林地里的“顶级掠食者”,它总是行动敏捷、行踪诡秘,通常居住在人类活动较少的森林或湿地等生境中,很少和人类正面接触。
在这条兽径一侧的树干上,每隔几里就安装着一个深色迷彩小盒子,在感应到“来客”的体温后,藏在里面的镜头便会被自动唤醒,开始悄悄地对焦拍摄。根据红外触发相机所拍下的这只雄性豹猫的身形和出现频次,可以判断它或许就是这片山头的“主人”。
“00后”摄影师叶智钊和小伙伴们给它编号为JK003,另外,这只豹猫还有一个专属的名字——阿诺,而它并不是这片山林里的唯一一只豹猫。
2022年初,叶智钊的好友、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的大四学生朱耘生与一群“00后”一同在金坑水库“探山”时,意外在林中发现了掺杂有豹猫毛发的粪便,以及猫爪印。“在这样一个路网四通八达、人类活动强度大的林地里,竟然会生活着豹猫!”带着内心的疑虑和好奇,自去年4月起,朱耘生、叶智钊等几名“00后”在林间山道上先后放置了8台红外相机,开始对这片区域进行长期观察。
不多时,林中的“隐士”逐一现身。最先被发现的个体是一只编号为JK001的豹猫,因其右肩斑块像马蹄,因此被观测员们取名为“马蹄”,它第一次“出镜”时还是一个“小宝宝”,体型瘦小,毛发还未长至浓密,毛色也没那么深,看上去约三四个月大,是刚开始学捕猎的年纪。
随后,在距离“马蹄”活动区域的不远处,观测员识别到第二只豹猫JK002。根据其形态,他们判断这是一只成年雌性,并给它取名“大花”,而它可能就是“马蹄”的母亲——这属实是一个好征兆,因为豹猫每胎通常2~3只幼崽,大部分育幼工作都是由母猫独自完成的,幼崽可能要长到八个月以上才能独立;不同于雄性个体由于规避竞争等因素需要长途奔波,雌性为了养育后代,通常会待在相对安全且资源更加富足、稳定的栖息地。换句话说,有多少雌性豹猫选择在一个区域定居并繁衍后代,幼崽的存活率如何,这些往往能反映出这片栖息地的环境质量。
观测豹猫的“私生活” 会定点排泄、爱当夜猫子、存在“领地竞争”
今年以来,这片林地里一共识别出4只豹猫,它们周期性地出现在红外相机前,其中出镜频率最高的便是“阿诺”,观测者们由此判断,它或许就是这个“豹猫家族”里的“一家之主”。
红外相机还记录下这些豹猫的行动节律——比如在广州,豹猫通常秋季和冬季比较爱“出门”,夏季则相对比较“宅”;豹猫爱当“夜猫子”,每天的活跃时间段为18点~21点和凌晨2点~6点,而这与豹猫的猎物青蛙、针毛鼠的出现时间段基本一致;和不少猫咪爱定点排泄的习惯一致,“阿诺”和“马蹄”都最喜欢在林间的一块大石头旁边排泄,因此这里总可以找到许多豹猫粪便,观测员可以通过这些粪便来判断它们的饮食习惯;而这些豹猫对于人类的行动规律似乎已很“熟悉”。观测员将一台红外相机布设在林场登山道上,每次收相机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下午一支几十人的登山队从此相机旁经过,有人驻足休息、有人匆忙走过,而在不久后的夜幕降临时,一只斑斓的豹猫身影就会从镜头前掠过。
不过去年底,随着“马蹄”逐渐长大、独立生活,加上环境变化,这个“豹猫家族”里的结构似乎发生了变化:在去年的观测中,“大花”和“马蹄”的出镜次数非常多,然而,今年观测员却并没有拍摄到这两只豹猫的踪迹。朱耘生推测,这一方面与成年豹猫之间存在领地竞争关系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林场环境的改变有关。
据叶智钊透露,林场周边的高速道路建设,其产生的车辆通行、建筑噪音等人类活动,均可能对豹猫的栖息环境产生影响,“比如豹猫的食物青蛙,其求偶的蛙鸣声会被建筑噪音覆盖;鸟类也会因为建筑噪音选择迁徙,这就会导致豹猫也不得不跟着变动,进而影响其种群密度。”
朱耘生和小伙伴们做过一次统计,中国香港嘉道理农场内的豹猫密度是0.64~0.87只/平方千米,新加坡德光岛的豹猫密度为0.89±0.17只/平方千米,而以目前粗略的监测和计算,金坑水库这片林地的豹猫密度已经超过了1.2只/平方千米,并且还是在红外相机数量和监测力度有限、识别难度大的情况下——由此可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豹猫个体数量下降也是有可能的。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红外相机又拍摄到一只身份、性别不详的豹猫个体JK004,它为何来到这里?它与“阿诺”之间又会有怎样的故事?这些谜题还有待揭晓。
生存压力下的“冲突” 豹猫下山觅食被误认为“野猫”
然而,金坑水库的豹猫并不总是那么“惹人怜爱”——至少在当地村民眼里,这些“野猫”此前一度让他们感到头疼。
朱耘生告诉记者,当他们刚来到这块林地的时候,曾按照流程向当地村民了解野生动物的状况,便发现村民们对于野生动物认知度还有待提高,比如他们会将白鹇称为“野鸡”、将“鼬獾”成为“野鼠”,当然还有被他们提及最多的,会下山偷鸡吃的“野猫”——豹猫。
按照村民的描述,这些豹猫每年都会在秋冬季节下山觅食,那时往往是山林里的青蛙等小动物开始减少的时候,当食物来源不足后,豹猫就会选择在夜晚悄悄到农家的鸡舍偷鸡吃充饥。村民们试了不少方法,比如加高鸡舍的围栏、养狗、投放猫粮等,但这些“野猫”往往行动敏捷,就算有土狗在鸡舍旁守着,它们也几乎每次都能得逞,万般无奈的村民们只好继续想其他方法,希望阻止这些“野猫”再下山来偷鸡吃。
朱耘生告诉记者,“人兽冲突”几乎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一环,小到村庄里的黄鼠狼偷鸡、果子狸偷鸡、野猪偷吃庄稼等,大到城市用地扩张、野生动物栖息地被改造,人类轨迹影响动物行踪……而迫于生存压力,部分豹猫也会逐渐改变策略,适应城市生活,并被迫“参与”到人类活动中。
“包”下一片山林 守护豹猫和它的“生活圈”
为了保护这片山林,多次到访后,叶智钊、朱耘生以及由广东各大高校学生组织的“自然折叠”自然教育科普团队,决定一同参与到这片山林的建设之中,经与农场主商量后,正在将其改造成一个自然生态研学基地,“我们向农场主解释,对山林里这些野生动物,可以通过改造研学基地转化为另一种收入来源,比如自然教育;并通过对村民们进行科普,尝试寻找一个补偿他们经济损失的方法。”
难得的是,这片山林如今也成为一个对外免费开放的自然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鸟类爱好者、植物爱好者、蝴蝶爱好者等通过这里接触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据记者了解,除豹猫之外,自2022年4月开始,观测员还在这里观测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蕨、兽类10种、鸟类60种、蝴蝶超过50种等。
“尤其是金毛狗蕨。它们株形高大,叶姿优美,但因为根系不发达,生长缓慢,同时适生环境遭受破坏,一度面临着野生种群灭绝的风险。但是在金坑我们发现规模较大的金毛狗蕨种群,我们认为是该地方生境多样且保留完整,使得金毛狗蕨能在这片土地生长;并且我们发现有的金毛狗蕨甚至飘落至农场的鱼菜共生系统边上,并发育完好,这更说明了这一植物在此地的生长之旺盛。”叶智钊说。
对这些热心的观测者来说,保护这一片山林也并非易事。在近日收官的以“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为主题的第四届粤港澳自然教育活动中,“丰富自然教育基础设施,推进自然教育基地和场馆建设”也不断被提及,未来如何在“人兽冲突”之下,继续“调解”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如何将自然教育更好地传递给下一代,这群“00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广州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