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6:23:49 来源: sp20241126
据韩联社4月17日报道,韩国计划年内投资4000亿韩元(约合2.89亿美元),研发用于国防产品的先进材料和零部件,以加强本国军工产业竞争力。自2022年11月韩国国防部提出到2027年把韩国打造成第四大武器出口国的目标以来,韩国总统尹锡悦在多种场合重申并细化这一目标。韩国军工及武器出口,能否如愿保持近年来高速上涨的势头呢?
“自主国防”成效突出
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2018年至2022年,韩国武器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九,并在2022年创下173亿美元的武器出口新纪录。这5年间,韩国虽仅占全球武器出口市场份额的2.4%,但较此前5年同比增长74%,是全球前十大武器出口国中增长率最高的。从40多年前的近乎零起点,到如今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韩国军工发展值得关注。
20世纪70年代,依托逐渐厚实的经济和工业基础,韩国开始推行“自主国防”政策。1970年8月,隶属韩国国防部的国防科学研究所成立,这是韩国首家专职军工科研机构,在韩国军工发展进程中作用突出。此后,韩国军工实现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制的多级跳:70年代实现多数轻武器国产化,并开始出口军火;八九十年代,能自行组装乃至研发重型装备;进入21世纪后,独岛级两栖攻击舰、KDX系列驱逐舰等陆续装备部队,K2系列主战坦克、K9自行榴弹炮等已在国际军火市场立足。2022年,韩国新一代“宙斯盾”驱逐舰“正祖大王”号下水,KF-21新型隐形战斗机也完成试飞。
目前,韩国军工体系化已达到一定程度,门类较齐全,能生产飞机、舰船、装甲车、导弹、重型火炮、轻武器与弹药等装备,常规武器基本自给,并具备批量出口的市场竞争力。三星、现代等大型企业都深度涉足军工。经过一系列出售、并购和重组后形成的韩华集团,是韩国军工企业的代表,被视为韩国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武器出口有望增长
近期,韩国政府和军工企业在军售领域密集发声。4月,韩国产业部长官安德根访问韩国航空航天工业公司总部时表示,“希望国防工业成为新的重要出口领域”。2023年11月,韩华航空航天公司执行副总裁金升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实现政府既定目标信心十足。同年12月,尹锡悦视察韩华集团总部,并出席由政府、军方和私营企业参加的国防出口战略会议,他留言道,支持韩国国防工业的大胆挑战。
分析人士指出,韩国武器出口高速增长,主要归因于四大优势:交付快速;制造实力强;政府支持意愿强烈;单位成本和售价较低,能满足客户大量军品需求。而所谓“乌克兰效应”也发挥重要“助力”:面对俄乌冲突,许多北约欧洲国家因安全压力急欲军购补仓,西方传统军工强国因产业升级、社会观念转变等原因,产能大幅萎缩。采用西方标准又能快速大批量供货的韩国军品,恰可作为“平替”填补这一空白。
在此背景下,2023年12月,韩华集团和波兰签署一份价值超过26亿美元的军售协议,将于2027年前向波兰出口152门K9自行榴弹炮。这份协议只是另一项更庞大协议的一部分,后者涉及的总金额高达220亿美元,内容是向多个欧洲国家累计出口多达672门K9自行榴弹炮和288门K239多管火箭炮,这是韩国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武器出口合同。
此前,波兰政府宣称打造“欧洲最强陆军”,表示有意购买980辆K2系列主战坦克、648门K9自行榴弹炮和48架F/A-50轻型战斗机等。只要上述大单落实,再加上沙特等中东国家的新订单(如2022年沙特向韩国订购价值32亿美元的防空导弹),韩国武器出口就已有相当部分“落袋为安”了。
发展瓶颈切实存在
韩国政府热炒扩大军火贸易,还有刺激经济、拉抬右翼执政党支持率等方面的考量。不过,韩国要成为第四大武器出口国,并非易事。
分析人士认为,韩国军工的所谓四大优势,其实真正可靠的只有“量足、交货快”和“西方军标、东方售价”这两点。韩国政府对军工企业的支持虽然不遗余力,却被贷款额度束缚了手脚。英国路透社评论称,韩国武器能打开一些“意愿强烈却囊中羞涩”国家的市场,一大关键因素就是向这些买方提供巨额贷款。然而,根据韩国现行法律,韩国进出口银行给任何借款方的单笔贷款,不得超过其总股本(约15万亿韩元)的40%,即约6万亿韩元。
然而,韩国与欧洲国家、尤其是波兰签署的订单和意向订单,价值均以百亿美元计。而且,韩国此前与波兰履行第一阶段协议过程中,已提供约6万亿韩元贷款,几乎已无追加贷款的余地。即便贸然破例“开绿灯”,也将给韩国银行带来沉重压力,难免引发韩国国内各界抵制。
至于制造实力,也无法掩盖韩国自身军工科研能力不足这一短板。在航空航天等领域,韩国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不少武器装备很大程度上仍属于“拼装产品”,综合性能有待考验,而且核心部件高度依赖进口,装备生产和出口许可均受制于人。因此,近年来,韩国虽将军用飞机作为推销重点,但武器出口仍基本以陆战装备为主。随着美国等传统军工强国重振产能,韩国在国际军火市场或将回归到为美欧“补缺”的次要角色。(王大宁)
(责编:陈羽、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