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爱谱写和平友谊之歌

发布时间:2025-01-07 13:01:54 来源: sp20250107

  2011年,徐长珍在阿尔及利亚赛伊达妇产医院的新生儿室查房。   国家卫生健康委供图(新华社发)

  今年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十九批援助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指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援外医疗就是生动的体现。希望你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一代又一代援外医疗队队员牢记党和祖国的重托,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促进了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他们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1963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60年来,我国累计向非洲、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赢得广泛赞誉。目前,援外医疗队在全球56个国家的115个医疗点工作,其中近一半在偏远艰苦地区。

  仁心仁术  救死扶伤

  “医学没有国界,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这是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徐长珍的铿锵誓言。

  她曾先后4次赴阿尔及利亚援外医疗,和队友们共开展手术1.5万余台次,抢救危重病人780多人次,用仁心仁术谱写了一曲曲生命之歌。

  1993年11月24日,徐长珍到达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当天深夜,蒂格尼夫医院来了一名重度胎盘早剥、失血性休克的孕妇,面色苍白,血压为0,生命危在旦夕。徐长珍取出胎儿,剥除胎盘止血,但新生儿窒息,心跳微弱,没有呼吸。在吸痰器等抢救设备缺乏的情况下,她毫不犹豫地俯下身子,口对口吸出新生儿口内的羊水和分泌物。很快,新生儿皮肤变得红润,开始有了呼吸,终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手术室一片欢腾,产妇和孩子平安脱险。

  2010年9月,徐长珍再次接到援外任务通知。此时,已退休的她毅然第四次踏上援外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主任医师李俊升援非近10年,用无疆大爱守护了卢旺达1.2万名患者的生命健康。

  2022年9月下旬的一天,在卢旺达东方省基本戈医院手术室,李俊升正在为一名中年男子施行双侧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一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与此同时,在另外两间手术室,妇产科医生陈鸿友与卢旺达同行合作,为一名妇女进行紧急剖宫产手术;骨科医生马晓峰在为一名少年进行切除手部肿块的外科手术。这是中国第二十二批援卢旺达医疗队队员工作的情景。

  李俊升先后6次到卢旺达援外。他说:“卢旺达非常需要医生,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经常得不到及时治疗,我们能实实在在帮助当地患者缓解病痛。”

  每周二和周四是中国医生的手术日。李俊升在每个手术日平均要完成6台外科手术,最多的时候要做8台,经常下午两三点才能吃上午饭。由于缺乏微创设备,中国医生靠过硬的技术,把刀口尽量开小一点;危重患者术后没有ICU护理,医生术后查房频率要更高一些,看护时间更长一些;有的患者生活拮据,术后没有条件加强营养,中国医生就把自己的餐食送给患者。

  佟玲是天津市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曾4次参加援外医疗队。1995年9月,佟玲首次来到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市的达郎盖伊医院工作。很快,她为当地一名70多岁的老太太做了白内障手术,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术后第二天,当老太太掀开纱布,兴奋不已,出院后便让儿子带着水果感谢中国医疗队。

  中国医疗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赞誉,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

  不畏艰苦  患难与共

  在病毒肆虐时救治危重患者,在艰苦环境中填补医学空白……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中国医疗队的身影。

  2011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主任医师卢建林参加了中国第二十四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带领20名队员远赴非洲,展开一场跨越万里山海之旅。

  一名患者需要切除增生的前列腺,微创手术是最佳选择。当地医生告诉卢建林,医院有一套旧设备。卢建林一看,不仅锈迹斑斑,镜子也不配套,只能看到12度视野,而这样的手术通常需要30度视野。于是,卢建林在狭窄的视野中,小心翼翼地操作电刀。老旧的电刀并不锋利,每切割一块组织,都要将刀头拿出来刷洗。手术结束,卢建林已是汗流浃背。

  2014年3月,非洲暴发了严重的埃博拉疫情。之后数月,几内亚疫情愈加严重,感染人数激增,病死率极高。面对如此紧张的形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带领中国第二十四批援几内亚医疗队远赴重洋,深入一线抗击埃博拉病毒。

  “有些人因为埃博拉走了,中国人却因为埃博拉来了。”这句流传在当地的话,是对中国医疗队的最好褒奖。

  为帮助非洲国家有效应对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提出无偿帮助几内亚培训1000名公共卫生师,北京市派出了6批12人次的公共卫生专家赴几内亚等国执行防控和培训任务。第二十四批援几内亚医疗队与北京公共卫生专家组临危受命,共同组成培训团队,负责开展几内亚的埃博拉防控培训任务,协助受援国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普及防控知识。

  2016年至2018年,河北省卫生健康委机关服务中心主任王俊辉担任援刚果(金)医疗队队长。此间,刚果(金)两次发生埃博拉疫情。中国医疗队迅速建立了检测、预警、报告等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2020年5月,为帮助防控新冠疫情,中国援助刚果(金)抗疫医疗专家组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到达了刚果(金)、刚果(布)、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非洲国家,总行程3.5万公里。中国医疗专家组除了每天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其他时间都在工作。他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高度认可。

  同心抗疫,友谊弥坚。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叔叔,我离你很远,我什么时候去看门诊都可以吗?”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一名患儿眨着大眼睛问。

  “中国医生一直都在。就算我走了,还会有别的叔叔在那里等你。”一名中国医疗队队员回答。

  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极大提高了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次,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中国与41个国家和地区的46家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共建25个临床重点专科中心,填补数千项技术空白。

  2019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吴德熙被选派为援多米尼克医疗队队员。在中多友谊医院援外3年,他和队员们先后救治5000多名患者,开展多项新技术,并创建多米尼克首个心内科。

  2021年5月7日,吴德熙接到中多友谊医院急诊电话,一名73岁的女性患者心率只有22次/分,请求心内科医生紧急会诊。他查看患者后,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在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吴德熙成功地进行了多米尼克历史上首例临时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患者病情稳定。

  心血管疾病是多米尼克的高发病。吴德熙发现,当地医生大多主修全科或内科,心血管疾病诊治经验普遍不足,导致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由于没有心血管专科,一旦罹患疑难杂症,或是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检查时,患者就只能到附近国家就医。

  为了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吴德熙把帮助培养医生当作一项重要工作。他先后举办多场心血管专题讲座,在临床上悉心传授经验,帮助当地医生考取心血管内科专科医生资质。他还被当地的诸圣医科大学聘为心血管专科导师。

  2021年5月,多米尼克首个心血管专科在中多友谊医院挂牌。2023年7月7日,中多心血管影像学中心和远程医学中心启动仪式在中多友谊医院举行。2023年7月19日,中多友谊医院成功开展了多米尼克第一例心脏增强核磁共振检查,标志着多米尼克心血管专科迈入新阶段。

  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儿科主任郎志存,曾两次参加援贝宁医疗队。作为儿科专家,他不仅利用现代医疗技术挽救了许多患儿的生命,还将针灸这一中国传统医疗技术带到当地医院,使当地患儿得到更多有效治疗。

  为了让贝宁人民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郎志存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贝宁洛克萨中心医院建立“贝宁(洛克萨)—中国(银川)远程会诊中心”和“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并首次使用远程会诊系统进行专家会诊,同时在远程视频指导下为贝宁一名巨大甲状腺肿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成为我国援外医疗队应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典范。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援外医疗队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在人类医疗卫生合作史上树立了典范,为增进人类健康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0日 1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