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历史文化遗产 讲述中国文物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15 02:58:26 来源: sp20241115

原标题:“活化”历史文化遗产 讲述中国文物故事

如何让文化遗产“活化”传承?怎样推动历史街区系统性保护?如何最大限度地平衡好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5月24日,在广东深圳举行的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分论坛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美术馆等不同单位的专家们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介绍典型案例成果,分享了保护老城街区与文化景区的实践举措。

“保护是一切传承的前提”

“文物承载的是我们的根脉。”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论坛上作主旨演讲时表示,要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只有文物保护好了,才能不断地去研究它。

樊锦诗回顾了敦煌整体保护的历程。敦煌研究院成立于1944年,在之前的400年间,敦煌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千年开窟造像使莫高窟破坏严重,直到1944年莫高窟才被保护起来。她认为,敦煌旅游之所以这么受关注,离不开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进行的保护和管理,“文物被保护下来,被研究出来,敦煌才能‘火’起来。”

樊锦诗强调,文物保护不是关起门来搞研究,而是要讲好文物故事,并一代一代地把故事传述下去。

听完樊锦诗的发言,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保护是一切传承的前提!”他解释说,文化遗产价值是历史的记忆。“记忆”不分好坏,都具有同样的历史价值。原真性是遗产最重要的属性。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在谈及如何让遗产公园融入人民生活中时也强调,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的原则,明确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有效利用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用人去传承,而不是靠冰冷的石头去传承”

论坛上,广东省潮州市委书记何晓军分享的“潮州古城保护实践”案例引发了与会专家们的广泛关注。

何晓军介绍,潮州古城总面积2.33平方公里,完好保留720多条街巷,散布着古城墙、古桥、古寺、古牌坊、古井、古府第等众多文物,以及大批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是目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保存最完整、文物丰富、特色鲜明的一座“活着的”古城。

近年来,潮州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没有对古城进行“推土机”式大拆大建,没有大规模强制外迁居民。“潮州坚决不把原住民迁出,而是让他们继续生活在里面,用人去传承,而不是靠冰冷的石头去传承。”何晓军说,老百姓生活在里面,长期相互交流,形成几十年上百年的亲戚邻里关系。在他看来,这种关系才是古城活态保护的关键。

“我可以算是一个随时随地宣传潮州的宣传大使了,我很喜欢这个地方,我相信它会有更加迷人的未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在介绍这座古城时充满热情。她在现场分享了多张手机拍摄的潮州古城美景。

白天,老人们一起刺绣;晚上,民俗队伍巡游呐喊;街坊邻居面朝街边歇脚、聊天、喝工夫茶……在她看来,这些生活习俗代代相传,正是对潮州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让历史街区和传统村落“延寿”

随着我国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怎样保护“活着的”历史街区?如何平衡好发展旅游与本地居民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论坛上,各位专家抛出了诸多疑问。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王军注意到,如今很多城市会“在老城上建新城”。他认为,这种做法可能破坏老城布局。“为什么不能在空间上将二者分开,新旧功能平衡发展?”王军说,潮州实践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赵燕菁表示,对历史街区和传统村落这些“活着的”遗产,城市规划的目标应当是让其“延寿”。他认为,很多遗产在现实里仍在被使用或承担实际功能,完全不改变是不可能的,需要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名城保护理论,接受历史社区的“成长”和“衰老”。

同时,赵燕菁还提出了“分级分类”的保护方法,即历史街区规划要区分不同要素,设定不同的保护标准。“要识别出哪些要素是不能更新的,哪些是可以随着时间推进更新的。”在他看来,历史街区的保护要根据不同要素的更新速度有所区分,全部保护反而保护不了。

方勤认为,在提升文物保护意识的同时,研究人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确保文物遗迹和遗物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科技日报深圳5月25日电)

(责编:乔业琼、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