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1:36:45 来源: sp20241105
编者按
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富含中国特色的工业精神。近年来,作为工业文明“遗珠”的工业遗产频频被“擦亮”,不少地区积极探索将保护利用与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相融合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保护与利用并重、传承与创新融合”的中国经验。本期,让我们共同了解我国工业遗产在历史变迁中的保护利用故事,一起探寻大国工业遗产在时代春风下的转型发展密码。
从高耸的烟囱、老旧的厂房,到圈粉无数年轻人的新地标;从钢花飞溅、铁水涌动的重型炼钢厂,到游人众多的城市新空间;从机器轰鸣、窑火熊熊的老瓷厂,到现代新潮的文化创意街区……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相交织,工业风格与园林风格相搭配,不少往昔的工业厂矿遗址,变身为如今的现代化新景观。它们从工业“锈带”转变为时尚“秀带”,经历了怎样的“蝶变”?
打造特色新业态 工业遗产展新风
“五一”假期,走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沈阳市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一件件工业类老物件映入眼帘,很多游客不禁发出“哇”“嚯”“嗬”等赞叹之声。作为202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所在地,这个由原沈阳铸造厂遗址升级改造而成的博物馆,短短五天就吸引游客8.24万人次。
“这里展馆全,有通史馆、机床馆、铸造馆、汽车馆、铁西馆和冶金机械展区;藏品也多,特别是‘工业之最’展品尤为珍贵,如世界最大口径2.2米的铸管、沈阳第一机器厂制作的第一枚1︰1仿制版金属国徽等。”曾多次到该馆参观的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巍向调研组介绍。
同在沈阳市的北方重工集团,近年来也利用工业遗产,吸引公众参观,使得更多人能够了解工业文化。
“我们以老厂子里的厂史厂报等为基础,将其电子化,在展馆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同时,我们还采访了厂里的老工人,留存了口述历史,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工业资料。”北方重工工作人员张立伟告诉调研组,“在我们的展馆里,可以看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军镐等老物件,还可以了解北方重工的前身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和沈阳矿山机械集团,为新中国建设作出的贡献。”
从博物馆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市民文化休闲中心到文创空间,如今,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重获新生”的工业遗产,也延续着各个城市独有的历史记忆。
工业遗产+博物:沉浸式触摸工业记忆。从山东省青岛市的登州路向西,远远望去,几支超大啤酒罐坐落在红墙尖顶的建筑之上,沁人心脾的香气从大楼里散发出来。“博物馆是由老设备、老厂房改造而成。”青岛啤酒博物馆馆长孙姬向调研组介绍。
走进馆内,浓浓工业风扑面而来,“我们不仅保留了百年前的工业遗址风貌,而且充分挖掘工业文化遗产的现代内涵”。全息投影、动感单车、AR互动等科技创意项目,让观众沉浸其中;实景剧游将参观变成了一部“流动的博物馆大戏”;还有爆款啤酒冰激凌、啤酒巧克力,让参观不仅“可玩”,更“可吃”。
“自开馆以来,青岛啤酒博物馆接待人数超千万人次,成为这个‘五一’假期青岛人气最旺的景点之一。”青岛啤酒博物馆文博管理负责人李沛说。
甘肃省天水市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在天水工业博物馆内,充满科技感的大屏幕和老设备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广西柳州市是我国西南工业重镇,柳州工业博物馆以文物为原型,制作了一组动画表情包新形象,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上海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江南造船厂开发的“看舰”品牌工业旅游衍生品,丰富了线上线下消费场景,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大国重器、感悟民族精神。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工业遗产博物馆里浓缩了工匠精神、科技创新等文化元素,可近距离触摸工业历史,感受城市创新脉搏。
工业遗产+研学:丰富“行走的课堂”。如果你看过《奔腾年代》《百炼成钢》等电视剧,对湖南省衡阳建湘柴油机厂肯定不陌生,这些剧集曾在厂区取景拍摄。泥灰色的平顶大门、笔直宽敞的厂区大道、路旁还放置着压力机等老旧设备……这里曾是中南地区最大的中小柴油机生产基地,工业遗产丰富。
建湘工业文化艺术园负责人邹开利介绍:“建湘厂是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既是生产一线,也是研学旅游点。旧厂房一部分供企业继续生产,一部分用作工业文化科普和展示。”
如何将沉浸式体验、工业知识科普、工匠精神教育等融为一体?邹开利告诉调研组:“我们把20世纪60年代的苏式砖混大板结构加工车间改造成为‘建湘工业艺术馆’,并结合厂区特点打造出一个多功能工业艺术园,让学生不是单纯参观,而是在看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更多工业文化。”
“把细砂压紧实,然后将木头模具取开,再倒入熔化的铁水或铝水,等到冷却凝固后敲出其中的细砂……”工作人员边介绍边示范,从观看到深度体验,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建湘工业艺术园已经把工业参观变成真正传播工业知识、传承工匠精神的平台。
工业遗产+旅游:打造独具特色的“诗和远方”。初夏时节,山西省太原市的东湖醋园游人如织。在生产车间内,醋坛整齐排列,一幕幕热气腾腾的场景,揭开了老陈醋酿造工艺的神秘面纱。
“我们旅游前做攻略就发现了这家以醋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园区,来游醋园赏醋景,还感受了非遗酿醋技艺,品尝了老醋冰淇淋,确实还挺有特色。”来自广东的游客小张参观后感慨地说。
同东湖醋园一样,不少工业遗址成了旅游新址。走进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翡翠湖矿坑森林公园里碧水清澈如镜,映衬着落日余晖,宛如一颗硕大的宝石镶嵌于崇山峻岭之中。拾级而上,帐篷营地、儿童乐园、卡丁车赛道等游乐设施一应俱全。然而,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座废弃露天矿坑,山体裸露,地表植被破坏严重。近年来,当地实施矿山修复计划和翡翠湖项目两期工程,使废矿坑变成了“聚宝盆”。
“过去‘销矿石’,现在‘卖风景’。翡翠湖矿坑公园景区累计带动旅游收入1200万元,吸纳100多户脱贫人员就近务工,拉动了周边地区旅游发展,成为城市新名片。”宝清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工业遗产+产业:“厂区”变“园区”蓄积新动能。“工业遗址的美很特别,像是在旧日时光里寻找城市的过往。”董洁是贵州省贵阳市某商业街区的负责人,这次专程来成都东郊记忆艺术街区为工作寻找灵感。“行走在这里如同在拆惊喜‘盲盒’,每家店都想逛逛,每个场景都想体验。”将工业旧址与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艺术形式结合设计改造而成的文创街区,不仅吸引着游客参观打卡,也“唤醒”了冰冷的厂房,点燃了创业者的热情。
“音乐艺术、数字文创是东郊记忆的两大主导产业,同时也在推动数字音乐、电子竞技、时尚设计、直播电商等行业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东郊记忆艺术区管委会数字娱乐产业部部长付祥和向调研组介绍。近年来,东郊记忆坚持“工业遗产+特色园区”的发展理念,通过产业导入、创意引入和设计融入,吸引了120余家龙头型文化企业入驻园区。“工业时代的独有魅力,让这里成了创业创意高地。”
模式多样才能让工业遗产持续“火”下去。距离成都东郊记忆2000公里外的河北省唐山市,始建于1889年的启新水泥厂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如今,在这座百年厂区,书店、工作室、电商基地等新业态,为厂区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水。
建章立制促保护 政策体系渐完善
老工厂焕发新生机,旧工业释放新动能。这些工业遗址的成功转型是我国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成果。截至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开展了五次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各地共有194项被认定为国家工业遗产。
这些工业遗产见证了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老厂区的建筑风格,折射了时代的特色;旧机器的使用痕迹,铭刻着时代的印记;档案里的记载,留存着发展的足迹……这一切,无疑都是宝贵的财富。当前,许多地方在这些工业遗产的基础上,建设了底蕴深厚的工业博物馆、特色鲜明的工业文化产业园区、引人入胜的特色小镇(街区)等,设计了工业旅游线路,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如北京曾发布了多条工业旅游线路,将诸多工业遗产包含在内;上海也建设了江南造船工业旅游基地、宝钢工业创享园等知名工业旅游目的地……游客畅行其间,宛如穿越时空,进入了往昔火热的工业生产空间;体验之时,如若瞬间变身,就成了过去工厂车间里的操作人员。在畅游之际,游客体验着老手艺、收获着新知识。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严鹏表示,近些年诸多工业遗产得到了保护修缮、合理利用,这也是国家有关部门持续推进、接续努力的结果。
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国家工业遗产认定试点工作。2018年,《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印发。2021年,工信部等八部门出台了《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2023年,《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经修订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工业遗产的认定程序、保护利用和监督管理等工作要求,推动建立了国家—省市级保护体系。据统计,目前已有10余个省份、多个地级市印发了省、市级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实施条例。
开发利用尚不足 价值效益难平衡
——重视程度不一。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与各地的重视程度、有关部门的整体规划密切相连。调研发现,一些地区的工业遗产在城市“退二进三”的历史进程中被大量损毁。一些地区的老旧厂区长期“无人问津”,导致自然风化破坏严重。一些地区对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家底不清”,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以红色工业遗产为例,南京理工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实地走访发现,“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军事类旧址的保护利用,许多根据地军事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还处在起步阶段”。
——价值挖掘不够。留存的工业遗产,不仅是物理设施,更是富含历史、科技、文化价值的“无价之宝”。这些工业遗产,或涉及工业生产的工艺过程,或勾连着往昔工业的发展历史,或富含着振奋人心的工业精神。部分工业遗产园区,忽视对其历史资料的研究、轻视对其内涵价值的挖掘,存在盲目开发利用的现象,破坏了工业遗产的系统性、完整性。陈钊表示,“利用工业遗产开展工业旅游,其技术门槛相对较高”。湖南一位工业旅游从业者说:“当地有一钟表博物馆设计了手工制作钟表这样的体验项目,但受众群体狭窄,感兴趣的人很少。”
——商业开发过度。一些地区,依托工业遗产开办园区,为扩大招商、吸引商户,对原工业遗产的生产厂房、墙体结构等进行大肆改造,将原机器全部拆除,完全改变了其空间功能与具体形态,使工业遗产只见商业化的利用,而失去“遗产”的价值。“现在一些工业文创区把餐饮、住宿等本应作为配套的服务,变为了主业,而且同质化严重。”邹开利坦言,“其实有的运营者不懂工业,也不去研究,认为摆几台旧机器,依托旧厂房,场景打造一下就可以开发了,殊不知一台设备、一张图纸、一个工具、一个产品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故事,这才是我们开发的精髓。”
——市场回报欠佳。“工业遗产项目的开发,一方面要考虑到资金来源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怎么使资金循环起来,实现市场化回报。”严鹏表示。部分地区虽然有意识地把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旅游项目进行投资开发,但盈利的模式单一,大多采取的是免门票或者低价门票的方式,主要依靠研学、体验以及产品销售获得一定收益,周边配套的餐饮住宿场所不齐全,特色产品开发不足,使园区盈利效果受到极大制约。
——引流推广不足。虽然工业遗产的热度在逐年攀升,但在社会大众中的认知度并不高,与工业遗产相关的旅游点一直不温不火,客流量远不能同传统风景名胜区、网红景点打卡地相比。很多地区较少结合工业遗产特点以及工业旅游产品进行营销宣传,官方推介平台与社交媒体关注均不足,整体热度偏低。据调研组发放的1000份问卷结果显示,62.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太了解工业遗产,12.8%的调查对象表示完全不了解。“有的宣传只是依靠微信公众号平台,不定期推送图文,缺乏连贯性和规律性。同时宣传内容也缺少创意,致使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不多,受众面不广。”南京大学博士生李有福在多个工业遗址参观后感慨。
开辟保护新道路 迈上利用新征程
加强联动合作,凝聚“多元化”力量。保护利用工业遗产,既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更需凝聚各方力量。从职权范围来看,各级党委政府应提高重视程度、汇聚社会资源、健全政策体系,从土地利用、财政支持、金融保障、开发运作等方面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有力支持。从社会视角来看,应鼓励多元社会主体通过开展公益捐赠、设立保护基金等方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营造共建、共用、共享的良好氛围。
明确具体路径,实现“专业化”保护。做好本体维护修缮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基础和前提。应遵循工业遗产“能保则保、能用则用”及“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业遗产,设置专门部门或由专人监测遗产的保存状况,划定保护范围,加装防护固定设施,建立声光电监控摄像系统,确保核心物项不被破坏。另外,继续做好国家、省市级工业遗产普查,绘制工业遗产地图,完善工业遗产档案记录,建设工业遗产数据库,不断夯实保护基础。
重视科技力量,开展“数智化”利用。在工业博物馆领域,应利用虚拟现实、3D打印、高清直播、灯光和动漫等各种科技元素,全场景、全过程复原展示生产厂房、设备以及工艺流程、经营状况、人事组织等工业遗产要素,为参观者打造更新奇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在工业旅游领域,应依托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通信和数字技术,推动工业旅游景点实现数字化、绿色化、智慧化转型,推出“云参观”“云看展”“云购物”等项目,提高信息的可获取性,推动工业旅游“更上一层楼”。
发挥功能优势,打造“规模化”业态。业态的规划对工业遗产的功能发挥具有重要影响。与“工业旅游”相比,“旅游工业”更加关注“参与”这一新需求。旅游工业以接待游客,满足其某种工业体验为主,分为“工艺游”与“文艺游”两类。“工艺游”指游客通过参与工业生产的全部和局部流程,获得工业生产中的身心体验;“文艺游”是将生产工艺穿插在通过艺术形式建构的一个或几个实景故事之中,以增加生产现场的情景效果。打造旅游工业新业态,对激发参与者的消费潜能,改善工业遗产在运营中资金不足、收入有限等状况有显著作用。
借助媒介传播,形成“品牌化”效应。随着工业强国短视频平台、工业元宇宙平台、工业文化数字藏品平台、工业影视平台等多个工业文化传播新载体的运用与发展,这为打造工业遗产品牌带来了新机遇。“Z世代”群体是工业遗产品牌的共创者。应鼓励他们利用新载体对工业遗产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如设计工业品牌形象,开发工业文创产品,创作工业文艺作品,拍摄工业影视作品等,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工业遗产文化产品或品牌,不断引领潮流、保持热度,持续“出圈”。
(作者: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湖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段锐;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教授李玉;本报记者石永程、兰亚妮、季雅宁、李晓东)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