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改造,让养老变“享老”

发布时间:2024-11-28 06:55:55 来源: sp20241128

  【把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2.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15.4%。当下,老年人的生活需要与养老服务“不适老”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是全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其实,老龄化不是问题,不适应才是问题。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十四五”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的通知》,提出“十四五”时期支持200万户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这意味着,我国的养老事业不仅要实现老有所养,更要让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有温度有质感,让生活少些“磕碰”

  有温度,就是在为老年人办实事、解难事中体现养老服务的人性化、人文性,给予老年人群体更多的关怀;有质感,就是要充分纳入对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考量,改善养老服务的便利性和适老化,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小区单元门口设置无障碍坡道,公共卫生间增加安全扶手,景区设立“助老岗”……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适老化改造为抓手,积极打造老年宜居环境,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出积极步伐。

  但现实中,养老服务“不适老”的情形也有很多。适老化改造,不仅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还要有系统观念,精准聚焦老年人群体现实关切,于细微之处下足“绣花功夫”,从细节抓起,着力破解公共服务“不适老”的问题。

  以家庭起居环境为例,考虑到老年人起身困难、需要依靠桌面支撑,我们可以在餐桌边缘设计扶手位置;考虑到老人视力下降、视线模糊等,卧室床边可配置扶手和感应式夜灯。“老人专用”的设施有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不能忽视。适老化服务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关注,例如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活动等,帮助老年人排解负面情绪、增强自信和幸福感。

  消除“数字鸿沟”,数字红利也要适老化

  与老龄人口迅速增加相伴随的,是我们正加速进入智能时代、信息社会。

  日常的绝大多数消费和服务,都离不开智能手机。从银行取钱、领养老金,到坐公交、买菜……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可以享受更多便捷,不能熟练使用者,则越来越感到“寸步难行”。

  推进移动互联网适老化改造,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购物、出行、就医等高频事项,推出更多适应老年群体特征和生活习惯的产品和应用,把医护健康、紧急求助、一键报警、断水电等应急智能装置,作为适老化改造的必选项目。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要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银发经济主要面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业态多元、潜力巨大。可以预见的是,发展好银发经济可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但面对智能技术,如何有效解决老年人群体“不能用”“不好用”“不会用”等难题?

  一方面,要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对从生活缴费、看病就医,到交通出行、用餐娱乐等高频服务事项,设置必要的线下办事渠道并向基层延伸。公共服务场所应保留人工窗口和电话专线,为老年人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名额。加强身份证信息归集和数据互联互通,在更多领域推广“一证通行”。另一方面,推进智能化服务适应老年人需求。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政务数据共享,优化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让老年人办事少跑腿。截至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通过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对2577个老年人常用的网站和手机App完成改造,优化升级了“长辈模式”、语音搜索、老年专区等特色功能。此外,还要持续推进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优化界面交互、内容朗读、操作提示、语音辅助等功能。让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完善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体系

  在一个老年人占比越来越高的社会,适老化改造不只是为了体现人文关怀,更是满足一种社会性刚需。这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共同努力,将适老化改造落实在行动中。

  各地管理机构应强化适老化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资金、用地、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目前多地的探索也取得了不错成效,如福建省从2022年起,以实现残障人士能“出得了门、下得了楼、办得了事、就得了医、进得了公园”为目标,打造10分钟无障碍生活圈,已建成一批衔接畅通、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无障碍样板区域;云南省自2021年以来,实施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小区1079个,加装电梯185部,新增社区服务站129个,新增慢行系统小区272个,打造城乡无障碍环境,让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生活出行更加便捷。

  还应建立老年人志愿者服务组织,开展关爱活动和社会参与项目,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比如各级组织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适老化无障碍出行等培训活动,针对微信聊天、预约挂号、手机支付、网约车出行等场景,开设基础性、适宜性课程,帮助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智能技术难题。同时,重视老年人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建设和决策过程,充分享受社会权益。

  应该说,适老化改造不是为应对“银发潮”而被动地缝缝补补,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且深远。每个人终将变老,适老化设施人人都用得上,越早建设,越能摊薄成本、扩大受益群体;越早开展,越能积累经验,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改善民生。

  (光明日报 作者:王大庆,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特约研究员)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