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有“飞天梦”!他们用风筝演绎宇宙级浪漫

发布时间:2024-12-27 16:56:59 来源: sp20241227

  清明时节东风劲吹,踏青的同时,也适合放风筝。风筝,古时也称“纸鸢”,清代诗人高鼎曾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是中国的古老发明,最早的风筝诞生于2400年前的春秋时期,从隋唐开始,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木鸢风筝就是由鲁班在潍坊境内青州西南鲁山脚下成功放飞。因此山东潍坊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风筝的重要发祥地。

  春天放风筝,在我国是一项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的习俗。每年春季,在风筝之乡山东潍坊,各式各样的风筝飞满天空。据说在潍坊,什么都能做成风筝飞上蓝天,有民间故事、卡通形象、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非遗传承人制作五龙沙燕风筝

  75岁的潍坊风筝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效东,正在为今年即将举办的第41届风筝会精心制作一件五龙沙燕风筝。从40年前为第一届风筝会扎制参赛风筝至今,张效东每年都会带作品参赛。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风筝匠人 张效东:沙燕儿我就说是春天来临的信息,所以我就用燕子做它的整体,五龙就是代表着各民族团结在一个大家庭之中,各行各业龙腾虎跃。

  沙燕风筝上的五条龙被绘制得栩栩如生,是张效东用中国工笔画的技法一笔一笔亲手画成。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也是张效东一辈子最喜欢的风筝形象。从8岁就跟着爷爷学做风筝的张效东,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童年时亲手放飞的第一只龙头蜈蚣风筝。

  风筝寄托古人遨游长空的

  飞天梦想

  风筝之所以能飞上蓝天,得益于中国古代发明家对空气动力学的发现和应用。从被发明那天起,风筝就寄托了古人遨游长空的飞天梦想。

  据史书记载,500多年前,明朝有一个叫万户的人,用座椅捆绑了47只火箭,点燃当作动力,身上绑着两只大风筝,试图飞向天空。万户为实现梦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国际天文联合会在20世纪70年代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永久命名为“万户山”,以此纪念这位用生命搏击天空的中国英雄。

  只有一张A4纸大小的飞鹰风筝,被视为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是由现代潍坊风筝匠人复制的鲁班木鸢风筝,曾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在2016年9月搭乘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飞往太空,在太空飞行了66天,距地球平均是393公里,创造了风筝高飞的最新世界纪录。

  风筝在发明之初,多用于军事和科技领域。到唐宋时期,随着造纸业的发达,人们开始用纸裱糊绘制风筝,廉价的纸鸢成了平民百姓也能消费的娱乐工具。在春日和风中放飞风筝,成了中国独有的清明节俗;制作风筝的手艺也世代传承,不断推陈出新。

  扎制、绘画、裱糊、放飞——被称为风筝四艺,是制作一只风筝最基本的四道工序。而如今,竹木雕刻、机械制造、焰火燃放等各种手工艺也融入风筝的制作当中,结合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元素的风筝在天空中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

  (总台央视记者 宋海蕊 潍坊台)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