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0:07:47 来源: sp20241221
聚光灯下、舞台中央,80后对话“90后”,讲述表演初心;光影变幻、旋律回响,艺术家们各抒己见,分享创作心得……日前,多位老中青文艺工作者齐聚人民网“为人民抒怀 为时代放歌——新时代文艺创作大家谈”交流现场,为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建言献策。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1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以精品佳作描绘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壮丽画卷。
讴歌时代 振奋精神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我打着腰鼓在天安门广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有幸参与、见证了历史的变化,希望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人民艺术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现场回忆起19岁写作《青春万岁》的背景,他深情的讲述,感染着在场的嘉宾。
从《青春万岁》到《这边风景》……作为与共和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作家,王蒙始终敏锐地捕捉着时代的脉搏,他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现实相呼应,清晰描绘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直至耄耋之年,他依旧笔耕不辍,“我始终热情澎湃地书写时代、书写生活,要继续为祖国和人民写下最美的情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红海行动》、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大江大河》……10年来,爱国主义成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讴歌英雄、礼赞人民成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鲜明乐章。
如何让主旋律电影更好看?在导演陈凯歌看来,要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给观众真实感和代入感,“电影工作者应该保持初心、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主题表达与观众审美的融合,更深入呈现人物丰盈的精神世界。”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对于电影创作来说,无论何种类型的影片,最重要的就是把中国精神融入其中。”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认为,“中国电影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通过光影讲好中国故事,把更多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搬上大银幕。”
扎根人民 锻造精品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游本昌以87岁高龄出演电视剧《繁花》中运筹帷幄的爷叔,令广大观众眼前一亮。“爷叔的经历,也是我的所见所闻。我认为他是一个光明的人物,应该体现出上海人的创新精神。演员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这样的品格赋予角色,才能感染观众。”游本昌深有感触。
从艺多年,游本昌一直坚持“以文艺化导人心”,全力以赴演好每一个角色。“要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莫问大小,只要努力,就无愧一生。”游本昌说。
游本昌的真挚讲述,也给在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中饰演张桂梅的演员宋佳带来了启发。在她看来,演员要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能量,“我们尽可能展现张桂梅老师的精神,希望观众看到的就是张老师,没有宋佳。”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认为,创作者要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作品才能有感而发、自然流露,才会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看来,文艺工作者要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电影应该从人民中来,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再回到人民中去,用高质量的作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只要有好电影,大家一定会走进电影院。身为电影人,贵在创新,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守正创新 点亮未来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越剧《新龙门客栈》、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等作品频频“破圈”,彰显了中华文化奔涌向前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如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艺工作者应该脚踏实地,在这片厚土上不断深入采掘和锤炼,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比如,《只此青绿》将古画《千里江山图》转变为灵动的舞蹈,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中华美学的理念和韵味也贯通其中,使广大观众真切感受到我们文化的根和魂。”范迪安说。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看来,千百年来,敦煌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既保持着开放包容的精神,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融汇和创新,使千年莫高窟焕发恒久光彩。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如何让壁画上家喻户晓的“九色鹿”和彩带飘拂的“飞天”永久保存,一代代敦煌人展开了对“数字敦煌”的探索。
“近年来,我们建立了数字展示中心,数字电影《千年莫高》《梦幻佛宫》让游客在沉浸式欣赏敦煌艺术的过程中‘梦回千年’。目前,数字展示中心二期工程正在建设,未来还会有更多更新的内容展示给大家。”赵声良介绍,“我们还运用各种新媒体形式,把敦煌故事传播到国内外,让更多人从中获得灵感,创作更加丰富的文化作品。”
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路径。“5000多年中华文明是巨大的宝藏,如何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在新技术应用和故事表达上下功夫,让诗词、书画、神话这些文化瑰宝转化为生动的现代影像,打造我们独有的动画电影风格。”追光动画总裁、《长安三万里》监制于洲表示。
满载诗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倾泻而下的“黄河之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世界,闪耀着中国式浪漫。“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艺术语言,通过最新的技术讲好中国故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说,“未来,我们还将继续用‘艺术+科技’的跨界手段,把作品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文艺工作者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丰沛的激情,坚定文化自信,勇攀文艺高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5日 11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