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1:17:38 来源: sp20241122
“你是i人还是e人?”近两年,MBTI似乎取代了十年前“十二星座”的地位,成为年轻人社交时必不可少的名片,不仅出现在新同学、新同事的自我介绍里,甚至还出现在了公司招聘面试或高校宿舍分配的个人信息统计中。与由出生日期决定的星座不同,MBTI类型是性格测试的结果,前者像是玄学,而后者看起来更科学。尽管如此,MBTI真的可以全面、精确地描述一个人吗,它会不会也像星座一样,变成标签化的“玩梗文化”?
MBTI的全称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该测试是两名美国心理学家于上世纪创作的人格理论。测试依据个体在四个方面情感状态和认知方式的特点:内向与外向、实感与直观、思考与感觉、判断与知觉,将个体人格分成了16种类型,每种类型有其独特的人格特征和擅长之处。测试者回答数十个选择题便可以得到自己的测试结果,有些试题特别强调自己是“专业心理测试”,有些试题会根据人格类型提出职业规划建议,更有甚者需要付费才能“解锁”完整结果。
一向拒绝被“标签化”的Z世代,为什么会将MBTI奉为真理,并将其作为一种社交方式?相关媒体发布的《2023年Z世代文化热岛观察》报告,从社交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其内心的深层需求:一是建构自身形象的印象管理。只言片语解释不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社恐人士经常开不了口,而MBTI可以快速让自己被了解、被看见。二是社交谈资。社交场合抛出人格标签可以迅速破冰,MBTI的每个类型都有很强的话题性,可以激发Z世代讨论和传播。三是同类识别、群体联结。把社交场景下的弱联结迅速变成强联结,一句“我也是”,就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四是读懂自己,向内探索。这届年轻人更关注自己的内在灵魂,MBTI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甚至用来指导报志愿或职业规划。
MBTI的四个维度像四个标尺,每个人的性格都会落在标尺的某个点上,这个点可能很靠近极端,也有可能落在中间。比如两个外向的“E人”,其中一个的外向指数高达90%,是个能hold住所有场面的“社牛”;而另一个人的外向指数只有60%,在有些场合下显得较为安静拘谨。他们拥有相同的MBTI性格类型,却不敢说他们有着完全一致的性格。MBTI类型只有16种,何以准确描述上千万人的性格?有网友在回答知乎“星座到底准不准”的问题时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如果你打开百度,搜索十二星座的性格,会发现兴许每个星座的性格都有几条符合你,所以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你很难通过这些性格描述猜到自己的星座。MBTI也是如此,更何况MBTI的测试结果还有可能因为做题时的心情不同或题目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MBTI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但其描述一个人性格的准确程度仍然没有做到质的飞跃。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对MBTI的局限性心知肚明,但其融入社交甚至干涉社交的热度依然不减,甚至出现了被称为“MBTI鄙视链”的人身攻击。注重理论的N人会嘲笑注重实感的S人没有深度不会思考,有条理的J人嫌弃展望型的P人没有规划,理性的T人认为感性的F人做决定时缺乏理智,后者又批评前者没有共情能力……在这条鄙视链中,看不到一个维度两端的互补,表达出的情绪除了调侃,还有对立,本来中性的类型被强行赋予褒贬含义,并化身为人身攻击的借口。更夸张的情况也在出现:生活中常有人因为和某种类型的人曾有过节,就声称自己特别讨厌一切这种类型的人,绝对不要再和他们有交集;也有人原本对某人抱有好感,却在得知其MBTI类型不是自己喜欢的之后而心存芥蒂。
还记得十年前星座爆火时,网络上掀起的“群嘲处女座”现象吗?当时处女座所谓“完美主义”的性格特点,因被理解为“过度的强迫症和洁癖”,而被黑得体无完肤,很多人也因为这一刻板印象而跟风嫌弃身边处女座的朋友。这场“风波”在数年后渐渐得以平息,诚然MBTI的出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MBTI比星座看起来更有科学依据,通过测试来划分人格类型的方法更有说服力。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变得更加理性。媒体也讨论过为何处女座不再被黑,许多网友表示在接触了心理学或在社交活动更加频繁之后,发现由出生日期来决定性格是一件很不客观的事,由此来判断和谁做朋友、谈恋爱更是无稽之谈。那么当今被MBTI绑架了的人也应理性地意识到MBTI也有不完美之处,因此亦不能成为评判他人的唯一标准。
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新社交代码,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可以从主动和拥有你原先不太喜欢MBTI类型的人交往做起,摆脱在社交活动中不必要的顾虑,勇敢敞开心扉,认识更多独特而可爱的人。(齐鲁晚报 肖焕)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