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库水兵心中的海

发布时间:2024-11-10 07:32:11 来源: sp20241110

台风过后,海滨雾气缭绕。翻过重重群山,山的那一边,一群守库水兵开始了一天的巡查任务。每天沿着同一条路在洞内检修巡逻,这里没有阳光,头顶的白炽灯就是他们追寻的光;这里看不见海,水兵们心中的海,却很辽阔。

在守库水兵的心海之上,航行着他们的责任之舰。虽不能登上舰艇,但坚守洞库,托举着舰艇犁波大洋,就是水兵刻在心中的职责。

这群守库水兵有不同的岗位分工,他们是排水兵、通风兵、安防兵,并且有个共同的名字:保障兵。不能随舰艇远航,甚至“只能在梦里见到大海的模样”,但是他们心里明白,自己传递的每一道口令,维护的每一个零件,都关乎远航舰艇的安全,都连通着未来战场。正如一位老兵所说,我们守在洞库,就是用心在凝望大海。

重重群山的那一边,蓝色国土上,一艘艘战舰犁波远航,破浪前行。凝望着心海上的舰艇起航,守库水兵的青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有了更高远的意义。

漫漫征途,让人风雨兼程的是内心的热爱,把热爱融入追梦之旅,便有了一往无前的动力。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这群默默无闻的守库水兵,凝望他们的凝望,感悟他们的担当。

——编 者

远方与脚下

山海相接,远山如黛。沿着熟悉的巡逻路,海军某部下士邹志勇像往常一样,从洞库的这头走到那头。这条路,他已经走了不知多少遍。

从一个点位到另一个点位,这是邹志勇每天要完成的任务。这就像他的人生旅途,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他始终在追梦的路上砥砺前行,从不曾因困难停下脚步。

“下一站,往哪走?”每次抵达人生站点,邹志勇就会在心中构想下一个奔赴的目标,这是他对未来的规划,同时也像是梦想在现实的投影。而这个目标,往往被具象为一次任务、一项工作。

比如此刻,距离巡逻终点还有一段距离,邹志勇已经开始规划巡逻结束后的工作,他对身边战友说:“想要抵达远方,先要走好脚下这一步,还要规划好下一步。”

来到洞库口,这里是巡逻路线的终点。站在这里,邹志勇常常会向远方眺望一下,尽管看不见,但他知道,那里停泊着他心心念念的舰艇。从小到大,“登上战舰、踏浪远航”一直是他的梦想。

然而,并不是所有梦想都能照进现实。4年前,当邹志勇如愿穿上军装,成为一名海军战士。登上开往部队驻地的汽车,他难掩激动心情,憧憬着登上舰艇的荣耀时刻。

经过码头,邹志勇望向窗外,安静的港口内,舰艇静静停泊。然而汽车没有停留,继续向前行驶,直到在一座大山前停下,“这是哪里?”邹志勇不敢问,只能在心里打问号。这时带队的一级军士长蔡海华告诉大家:“这里是技术保障大队,作为一名保障兵,护卫舰艇远航,是我们的使命。”

“保障兵!”邹志勇心中的问号被拉直。然而,成为保障兵意味着无法登上舰艇,邹志勇的心一瞬间跌落低谷。

蔡海华看出了他的失落,俯身帮他拎行李,耐心地劝慰道:“虽然不能上舰,保障兵的作用可一点都不小,舰艇驰骋大洋,离不开我们的托举和守护。”

接下来的日子,邹志勇跟着蔡海华熟悉任务。他们每天在灯光下巡线,沿着线路巡查设备隐患、检查配电装备运行情况、检测数据,经常一头扎进洞库就是一整天,头顶的一盏盏白炽灯就是他们追寻的光。

邹志勇将检查过程和翔实数据记在本子上,一个月就写了满满一本。“这些数据要刻进脑海,一旦出现危急情况,大脑能够立刻‘警报’。”班长一遍遍带着邹志勇研究数据,练成高效处置情况的“肌肉记忆”。

和家人通电话,邹志勇深有感触地说,他现在每天都要面对各种数据,这就像医生看病开药,首先要确保不能误诊,还要快速给出诊断方案,确保药到病除。他向家人坦言,本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不下苦功夫,当不好一名保障兵。

守库的日子,孤寂而枯燥,考验着一个人的毅力,也考验着一个人的担当。

半年后,邹志勇在任务巡查时发现,某发电机组仪表显示异常。当时洞库中某部正在执行紧急任务,一旦断电会影响战斗进程。邹志勇快速将情况上报,并跟随专业班战友连夜抢修,保证了任务圆满成功。

几天后,上级表扬了专业班,还特别对邹志勇提出表扬。那天晚点名,大队指导员号召全体新兵向邹志勇学习。站在队伍前面,邹志勇内心自豪感满满。

“有人犁浪远航,走向深蓝;有人保障后方,默默奉献。保障兵就是舰艇的守望者,在看不见阳光的洞库,托举着它们驰骋万里海疆。”指导员的话,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邹志勇也在心中立誓成为合格保障兵。

“舰艇航行有航道,每天的巡逻线路就是保障兵的‘航道’。”邹志勇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日常保障工作中。

每天巡检时,他都边学边记。本子上的数据参数,他反复核准记忆……班长告诉他,每天的付出,都是为了确保海上的战友需要时,能够给予精确保障。正如他在笔记本扉页里写的那句话:一切服务舰艇、一切为了舰艇、一切保障舰艇。

今年,新兵来到连队,邹志勇带队介绍守库任务情况。一路巡检,邹志勇的讲解细致耐心,语气中透着淡定与自豪。

“班长,日复一日守在这个太阳照不进来的洞库,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面对提问,邹志勇笑着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海,不论是在驻守洞库还是在犁波大洋,都是强军的战位,“想象着战舰乘风破浪的时刻,阳光就会照在心上。”

奔跑与追赶

台风过后,滨海的群山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工程师刘南君换上运动鞋,像往常一样沿着山路跑步。

风中还带着潮湿,在刘南君看来,秋天是最适合跑步的时节。已经一周没跑步的他,决定跑上10公里。

刘南君喜欢边跑步边思考,他会在体能消耗的同时,回顾“久攻不下”的技术难题,许多“金点子”就是在跑步时想明白的,“超过身体极限的‘临界点’后,人会豁然开朗,脑海中也会突然迸出‘火花’。”

某型装备改进设计方案的一个难点问题,就是在一次跑步过程中攻克的。那天他跑着跑着,突然就想明白了这个难点的破解之法,当天就完成了该方案的整体设计。

经过改进的该型装备很快在舰艇上投入使用,各方赞誉纷至沓来,刘南君迎来了光荣时刻。他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穿上最爱的运动鞋,跑上一个10公里。在他看来,青春就是一次与自己的赛跑,需要战胜的除了困难,还有自己。

10多年前,作为从地方大学毕业的国防生,刘南君被分配到技术保障大队任职。怀揣着青年人的朝气和斗志,刘南君迫切地想在基层舞台上施展拳脚。

然而,想着“抢跑”的刘南君,面对眼前琳琅满目的设备、错综复杂的参数,总是手忙脚乱。一次,刘南君的分队长外出执行任务,走之前再三叮嘱他要定期维护设备。由于不熟悉操作流程,他在通电检查时不慎损伤了设备,受到了严厉批评。

“搞技术不是赛跑,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沉淀积累。”复盘总结时,分队长的一番话,让刘南君深感内疚。此后半年多的时间,怀着强烈的本领恐慌,刘南君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打基础,一丝不苟地学习专业理论和设备操作规程。

为了跑得更远更快,他还通过努力考上硕士研究生,期间他跨学科学习紧贴部队岗位实际的课程,毕业论文以优秀等级通过考核,为后续的创新实践打下了基础。

从起跑到追赶,刘南君一路发力。发现体能是自己的短板弱项,他开始强迫自己进行长跑训练,港口附近的跑道上,留下了他追赶的脚步。这个习惯,他一坚持就是10多年。

随着积累越来越深厚,刘南君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也渐渐找到工作中的“兴趣点”。

装备维护中官兵们常常要维修装载车轨道。细致的刘南君发现,轨道长约数百米,每次保养都需要多个技术队官兵联动,费时费力效率低。不仅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保养也让不少官兵饱受腰肌劳损等困扰。

一次偶然机会,刘南君在驻地某企业参观时,看到一个送餐机器人。他萌生了设计一款“轨道运输机器人”的想法。他向地方院校和科研单位请教,完成设计图纸后,又请厂家前来论证。

不久,一套设计方案摆在大队领导案头。上级对此予以支持,这也给了他更多创新的自信。

每当研究遇到困境时,刘南君就会到海边跑步。一边是山,一边是海,山的厚重,海的辽阔,带给刘南君阔达的心境。在他眼里,舰艇奔赴远海战风斗浪跟他研究技术一样,都是在向未知探索,向胜利冲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年的持续攻关,刘南君设计的“舰艇拖带小车轨道保养机器人”研制成功,并顺利投入使用,之前数十名官兵花费一上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仅需十几名官兵利用2小时就能完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完成这个设计后,刘南君把技术团队的几名成员集合到一起:“有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练跑步,我们可以边跑边思考边讨论,让我们的团队更有默契。”

就这样,刘南君带领的“技术跑团”开跑了。从独自跑到带队跑,他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每次重要保障任务,他都和战友冲锋在前。这些年,刘南君的技术团队有近10项创新成果申请专利,目前多数都已上舰应用。每当战友和他聊起这些成果,他的心情就无比自豪,“就像我们跑完马拉松,冲过终点线时的酣畅”。

渐渐地,“技术跑团”在大队出了名。战友们纷纷加入跑步的队伍,每个周末,刘南君都会带领跑团沿着港口跑步,他们一边跑一边交流工作难题,许多创新火花在他们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产生。

又是一个周末清晨,刘南君和战友相约在“老地方”碰面。在这个点位,一群心怀激情的守库兵,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放松和交流。

一条长路在他们脚下延伸,路的一侧,海面涌起层层浪花,仿佛他们向前奔跑的足迹。

雪花与浪花

值班结束,三级军士长齐朋帅躺在床上睡不着。打开床头微弱的灯光,他拿出放在枕头下面的一张合照,看着照片上一家人的笑脸,不由得想起与妻子郭世普初识的情景。

时光回溯到2006年,齐朋帅还在学校上学,脸上满是青涩。一次偶然机会,齐朋帅经同学介绍,认识了在一所大学就读的郭世普。

两人相识在冬天。齐朋帅平时请假不方便,好不容易等到了周末,那天早上天空突然飘起雪花,两人相约在一个书店见面。

马路对面,齐朋帅衣着笔挺地出现在人群中。郭世普一路看着他推开书店大门,笑着走到自己面前。他们一起吃午饭,聊起各自的家乡和成长的趣事,时间过得很快。窗外的雪越下越大,两人的心却是暖暖的。

雪中相遇是一种浪漫,聚少离多的日子,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考验。士官学校毕业后,齐朋帅回到保障大队工作,郭世普继续读书。每次走进洞库,齐朋帅就不能够再使用手机,郭世普经常打电话他不接,发信息他不回,为此郭世普时常跟齐朋帅抱怨:“你有事,我不怪你,拿到手机应该第一时间给我回信息。”

守库任务繁重,齐朋帅总是遇上任务几天联系不上,更别说陪伴、鲜花和节日祝福等这些爱人之间的寻常互动了。

毕业那天,郭世普和同学拍完毕业照,便拿出电话打给齐朋帅:“既然你离得那么远,我就去你在的地方找你。”

不久,从学校跨越上千公里,郭世普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到爱人身边。尽管驻地是在深山的洞库里,但她仍然让他陪着自己去看了一次大海。一起漫步在海边,他们俩别提多激动了。后来在电话里,她对他说,大海的波涛声铿锵有力,夜晚听来更像交响乐。

再后来,郭世普来到爱人驻守的地方,在当地住了下来。

“保障兵是舰艇的‘母港’,我就是你的港口。”结婚后,郭世普在当地一家企业工作。齐朋帅不能请假回来,每到周末,她常常会来部队看他,并给战友们送来一些自己亲手包的水饺。

那时候,齐朋帅刚从其他专业调整到技术岗位,因为妻子的鼓励和陪伴,他立志要在岗位上做出成绩,却因第一次技能考核不及格而深受打击。

齐朋帅铆足了劲从基础知识学起,一个一个公式地记、一条一条线路地画、一张一张图纸地研究……日复一日,硬是从一个“技术小白”变身为“士兵专家”。

守库的日子一成不变。从一个洞库到另一个洞库,从一个通道到另一个通道,孤寂的生活把每一分、每一秒拉得很长。每到周末,齐朋帅最开心的时刻,就是郭世普来队探望的时刻。

又过了几年,夫妻俩的女儿出生了。家乡在北方的郭世普喜欢下雪天,两人结婚登记时,也是一个雪天。于是,夫妻俩给女儿起名“雪儿”。

一次,郭世普和孩子同时生病,齐朋帅因为执行任务无法回家照看,不得已求助邻居将妻儿送到医院。在最需要齐朋帅的时候他却不在,郭世普偶尔和亲友聊起这件事,内心满是委屈。

去年除夕,为了让官兵度过一个难忘的春节,单位邀请官兵家属入营共度春节。整洁的营区、欢迎的队列、响亮的口号,让初入营区的家属们内心倍感温暖,脸上写满笑意。

也是这一次,部队机关特意安排来营家属参观洞库工作环境。昏暗的灯光、嘈杂的环境、刺鼻的气味,让她们不禁红了眼眶。那次以后,郭世普更加理解了齐朋帅工作的不易,也更加坚定了守护好他们这个小家的决心。

“你做好你的工作,我在后方守护好我们的‘小家’。”郭世普深情地对齐朋帅说道。

妻子的理解和支持,让齐朋帅的内心一时间难以平静,泪水模糊了双眼。爱人的爱和期许,就像暖流给人力量。一年又一年,齐朋帅安心守山,他守住了深山的寂寞,更迎来了漫山遍野的姹紫嫣红。

(责编:马昌、任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