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爆勇士:从陆地走向深海

发布时间:2024-11-24 16:24:16 来源: sp20241124

 训练结束,海军某部三级军士长白晓贵摘下防爆头盔,露出开心笑容。王凯 摄

训练结束,海军某部三级军士长白晓贵摘下防爆头盔,露出开心笑容。王凯 摄

“危险的事总得有人上,我想当那个站在前面的人”

多年之后,白晓贵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身穿排爆服,步伐坚定地朝着前方走去……

梦醒来,白晓贵会回想起自己入伍的那个冬天。在当时那个青涩的年纪,他还很难想象,自己的生活会与“爆破”“排爆”这些字眼产生联系。

那个冬天, 白晓贵刚满19岁。跟随绿皮火车穿行南北,看着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他对即将到来的军营生活充满期待。

新兵连结束,白晓贵被分到了某步兵团工兵连,成为一名工兵。看着爆破专业的班长们天天“捣鼓”各种炸药包,还有机会去执行排除未爆弹的任务,白晓贵心里有一种向往。

从接触爆破到排除第一颗未爆弹,白晓贵一次次迎接从未有过的挑战。

最开始遇到的,是心理关——理论学习后,最基础的实操课目是制作点火管。第一次将小小的雷管握在手里时,白晓贵掌心直冒汗。他不敢用力,大气都不敢喘一下,生怕不小心引爆雷管。一颗心始终悬在嗓子眼上的滋味,让白晓贵真正体验到什么是“害怕”。

那时,每当有未爆弹需要处理,白晓贵都跟班长一起去。到了现场,他只能站在一旁。看着班长向着未爆弹走去的身影,一种责任感涌上他心头。

“危险的事总得有人上,我想当那个站在前面的人。”心理上突破后,白晓贵在专业上飞速进步。

爆破不仅需要细心,更需要力量。为了提高捆绑装药的质量,白晓贵连睡前也要躺在床上拿着握力器练习一番。渐渐地,他的臂力大幅度提高,捆绑的炸药越来越结实,速度也越来越快。

初次穿排爆服,白晓贵感觉身上像压了一座山。排爆服内部封闭,活脱脱像个“铁罐子”。呼吸困难、行动不便,再加上沉重的头盔压迫颈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穿上一会儿就扛不住了。

为了驾驭这件“护身衣”,白晓贵跟它较上了劲——每天坚持穿着它练体能,从刚开始挪不动道到后来能跑1公里,每次全身湿透才停下来。挥汗如雨换来脱胎换骨。年终考核,他终于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为了尽快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白晓贵主动向连队申请管理器材室和图书室——一有时间就把自己关在器材室研究连队各类训练器材,反复拆解研究内部构造及原理;晚上就在图书室内翻看专业书籍,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他都不漏一本地仔细翻阅研究。

排爆的不确定因素多,危险性比爆破更大。尽管到现在为止,白晓贵圆满完成了近350次排爆任务,他仍然难以忘记自己第一次排爆时的场景。

那天,当地村民在山上放牛时意外发现了一枚未爆弹。由于班长休假,白晓贵受领了这次任务。

抵达现场,白晓贵发现这枚未爆弹弹体上满是锈迹,上面的纹路和标识符号已看不清楚。这种情况是最危险的。看着面前没有基本信息的未爆弹,白晓贵精神高度紧张,操作前双手不由地微微颤抖。

闭上眼睛,白晓贵一边深呼吸一边在心里默默数数,努力让自己保持镇定,操作流程和动作要领在脑海里像放电影般过了一遍又一遍。最终,他圆满完成任务。

如今,白晓贵早已能够独当一面,成为大家公认的“排爆大拿”。从一个“站在一旁”的人成为一个“站在前面”的人,白晓贵说,“我感到很幸运也很幸福”。

“转型是不容易的,但从中得到的成长令人欣喜”

改革来了,白晓贵从一名工兵变成了侦察兵。在此之前,听说单位改革后自己的专业有可能用不上,他的心情比较复杂。

转隶后第一次军事训练考核,看着成绩公示栏上不甚理想的排名,白晓贵发现自己“掉队了”。那段时间,他整天沉默寡言。“要想成功转型,还需要过几道坎、翻几座山?”白晓贵在心里问自己。

为了尽快适应新战位,白晓贵把自己当成“新兵”,从最基本的基础课目练起。牵引横越、捕俘技术……训练场上,白晓贵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也是最拼的一个。

侦察兵执行任务通常是以任务小组为基本作战单元,其中就包含爆破手。爆破手不仅需要精通本专业,还需要在行动中配合其他队员协同完成任务。

白晓贵第一次随任务小组执行任务,由于在行动中缺乏和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意识,在前出破障时过于冒进,导致暴露了自己所在位置,被“敌”侦察发现。最终,小组成员“全军覆没”。

这段经历让白晓贵对于“战友”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后,在平时的训练和相处中,他也很注意留心战友的状态。

二级上士霍阔浩是白晓贵一手带出来的“徒弟”。刚到新单位时,霍阔浩感觉很迷茫。白晓贵发觉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每次捕俘训练都给霍阔浩充当陪练。

刚开始,霍阔浩不管做什么动作都很轻,就怕伤到了白晓贵。

“放手来啊,这样假模假式能学会才怪了!”在白晓贵再三要求下,霍阔浩越练越较真。

“不要有心理负担,我们在一支队伍里,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训练结束后,身上多了几处淤青的白晓贵宽慰霍阔浩。

渐渐地,霍阔浩被白晓贵的精神感染了,主动同他一起投入各项训练。“班长年龄比我大这么多,还在拼命练,我也要跟上他的脚步。”霍阔浩说。

凭着这股拼劲,白晓贵和队友们在上级组织的多课目全流程连贯作业考核时身手不凡,取得优异成绩。

“转型是不容易的,但从中得到的成长令人欣喜。”谈及拼搏的日子,白晓贵和“徒弟”霍阔浩相视一笑。

“主动适应新变化还不够,还要加快适应”

相同装药量的炸药,在海水中爆炸产生的能量比在空气中传播范围更大、传播距离更远。

2022年,白晓贵第一次完成水下排爆。

当时,水下的炸药包没有按时起爆,现场气氛一下子凝固到了冰点,在场所有人不约而同屏住了呼吸。

“让我来。”大家一筹莫展时,白晓贵站了出来。

此前,白晓贵从未实际进行过水下排爆,但他早已开始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白晓贵说,战场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虽然水下排爆是选训课目,但选训不意味着不训。

在队友注视下,白晓贵穿戴好潜水装具,慢慢潜入大海深处。

过了大约20分钟,海面突然冒出串串气泡。所有人的目光都锁定在那里,没过一会儿,白晓贵慢慢浮出海面,朝战友打了一个成功的手势。

“砰!”回到岸上的白晓贵按下起爆器按钮,一声巨大的闷响过后,水花四溅!白晓贵首次水下排爆完美收官。

这一次,白晓贵主动出击,走在了大家的前面。

从陆上到水下作业,背后需要有扎实的准备工作支撑。首先,要练就过硬的潜水技能。作为爆破专业教练员,白晓贵第一个带头挑战新课目。

一次训练结束,白晓贵浮上水面时,看到面前的水是红色的。他摸了摸鼻子,这才发觉自己流鼻血了。原来,下潜至一定深度,水下压力过大导致他鼻腔毛细血管局部出血。就是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下,年近40岁的他仅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就熟练掌握了潜水技能。

水下作业时,潜水员需要保持既不上浮也不下沉的平衡状态,这对他们的控制力有很高要求。同时,水下排爆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也非常多。例如,水流来回涌动会导致起爆线路固定困难,容易被礁石和贝类等水下物体磨断等,还要时刻提防暗流等因素带来的生命危险。

“现阶段我们只是解决了‘会’的问题,还要解决‘精’的问题。”为此,白晓贵主动与其他兄弟单位取得联系,请教经验。了解情况后,白晓贵也看到了和其他单位训练水平的差距,心里生发出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主动适应新变化还不够,还要加快适应,慢了可能就会被淘汰。”在这种紧迫感的驱动下,白晓贵总结出了一套水下爆破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帮助其他战友更快掌握该技能。

“我们必须走出舒适区,获得更大的进步。”白晓贵说,面对转型有畏难情绪是人之常情,但只要敢于迈出第一步,就成功了一半。

现在,白晓贵每天还抽出时间来“充电”,研究最新的水下爆破前沿理论。

从事爆破作业,犹如天天在“火山口”上“走钢丝”。但白晓贵说,只要组织需要,他愿意铆在军营当一辈子兵。和战友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撑,在转型路上成就更好的自己。(张小林、褚华为、黄博晟)

(责编:彭晓玲、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