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20:52:45 来源: sp20241121
一闪一闪,红色激光不断改变能量,一束束打到制冷机中的半导体样品上。
信号瞬间被捕获。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一段段心电图状的激发峰,每个波峰,意味着一次电子和光子的碰撞。
信号在哪?长什么样?要找多久?
位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量子极端测量实验室里,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带着博士生们,从每天数百个激发峰中一点点寻找着新型准粒子的信号。整个过程就像大海捞针,没人敢打包票能找到。这类原始创新研究,如今在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竞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江苏省于2023年6月规划设立3个基础科学中心,依托研究型大学等科研单位试点建设,聚焦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等领域,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短短一年来,一块块年轻的基础研究“试验田”里,原始创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这块“试验田”鼓励独创。
2023年上半年,杜灵杰的研究一度困难重重:实验要重新设计,前景未知,还需不断投入资金。这项全新研究,不在任何科研项目指南里,却得到了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王伯根的坚定支持。王伯根的底气,源于“试验田”承担的科技体制改革使命——充分的科研自主权,鼓励科研人员“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2023年,江苏省投入1.3亿元建设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省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中心、省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以南京大学为主体的物理科学研究中心获得5000万元经费。
“坚定的科研支持、充足的经费保障,为研究雪中送炭。”杜灵杰说。今年3月28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他们的重要研究成果,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在真实系统中发现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
这块“试验田”打破常规。
“7:10,升磁场”“23:30开始低温电子研究”“2:49,降磁场……”暑假期间,量子极端测量实验室里的机器仍在24小时运转,杜灵杰的团队正向一种新的量子物态发起挑战。
7月初,江苏省科技厅公示“2024年度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拟立项目,杜灵杰的最新研究被列入“攀登项目”。“‘攀登项目’按惯例要承担过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科研人员才能申报,但在‘试验田’里,可以打破常规、直接申报,首期就获得了300万元项目经费。”杜灵杰介绍,科研成果不再一年一评,团队获得长期稳定的资助,可以专心干科研。
这块“试验田”敢作善为。
在原子世界搭积木,你见过吗?
走进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的未来计算实验室,四层“原子积木”组成的电子器件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电子在传统材料中传输没有统一的方向,而当处于量子材料中的拓扑边界态时,却如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那样方向一致。”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缪峰的科研团队将“高速公路”搬进“原子积木”,搭建特殊电子器件实现类脑计算,这项成果刚刚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马余强院士说,项目负责人可以自主调剂使用科研经费,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组建团队、调集人才。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江苏设立3个基础科学中心并推动实体化运行,探索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激发科学研究的不竭动力和创新创造的旺盛活力。”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这为江苏持续推进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7日 01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