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20:03:24 来源: sp20241205
“顾氏三兄弟为孤寡老人养老送终”“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案”“牟林翰凌辱同居女友致其自杀”“湖南某企业合并重整盘活资金168亿元”“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按键杀人’”……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中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共同组成人民法院做实为人民司法的生动图景。
会议结束后,走出会场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司富春感慨不已,他反复提到两个词,一个是“能动司法”,另一个是“公平正义”。
“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理念,为群众解决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难题,满足了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司富春点赞道。未来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如何继续前行?司富春说他在会议中找到了不少答案。
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让劳动者流汗又流泪
“我国超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工伤认定、社保缴纳等方面存在堵点,每年约5万件此类劳动争议诉至法院。”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指出。
近年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催生了相当规模的“银发劳动者”。越来越多超出法定退休年龄的“银发劳动者”被用人单位雇佣,或是被用人单位返聘。
“有些‘银发劳动者’虽然超过了法定退休年龄,但在身体、智力方面完全具备继续工作的条件,甚至在管理经验等方面占有优势。”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彭小彦谈道。
然而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超过60岁的老年人再就业,与用人单位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而是构成“雇佣关系”。实践中,“银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全部保障,尤其是发生意外事故时,涉及到赔偿等事宜,容易产生大量纠纷。
如何切实保护“银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最高法工作报告提到,发出5号司法建议,协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加强对超龄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引导和保障“老有所为”,助推劳动力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近年来,最高法先后发布三批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涉及老年人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人民法院为保障‘银发劳动者’权益所采取的各项举措,充分体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生动实践。”彭小彦建议,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制度,逐步探索扩大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让工伤保险惠及更多人群。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近几年来另一个被广泛关注的劳动群体。
随着经济发展、技术变革,我国用工关系的发展呈现出新局面,涌现出一大批以外卖配送员、快递员、带货主播等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未能完全覆盖新就业形态领域用工关系认定等问题,导致相关纠纷处理过程中,有时劳动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审结涉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14.2万件,同比下降10.2%。根据实际用工,判断外卖小哥等与平台企业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破除以劳务连环外包、诱导注册个体户等方式规避用工责任的“障眼法”。
“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通过发布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引导裁判实践,既有效缓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之急难,又有力护航新业态灵活用工规范发展,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法院的司法担当。”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云南众济律师事务所主任万立肯定道。
每年冬天,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工都期待着能拿到打拼一年的辛苦钱,回家过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堪称社会治理顽疾,如何从清欠走向根治,需要人民法院与相关单位加强联动、多措并举,实现高效协同执行。
最高法工作报告强调,有力支持依法维权。过去一年,加大拖欠薪资案件审判执行力度,帮助农民工追回21.8亿元“辛苦钱”。
“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不仅拖垮农民工的家庭生活,也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新乡市糖业烟酒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买世蕊表示,人民法院依法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违法行为,为农民工追回工资,充分体现了司法为民。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定期发布相关典型案例,引导形成合理诉讼预期,培养用人单位、劳动者的自觉守法用法意识,有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值得点赞。
全方位呵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保护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姐弟坠亡案”被告人张波、叶诚尘,假借恋爱性侵多名幼女的倪笃群,线上“隔空猥亵”线下威逼强奸的王小山、孙保昌等,依法判处死刑。最高法工作报告强调,“法律和伦理底线不容挑战”。
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修枝剪叶。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也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最高法工作报告提及,督导失责父母当好合格家长。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责任、关注孩子身心健康。依法惩治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但不纵容。努力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持续做好回访帮教,落实犯罪记录封存。
2023年9月5日上午,身兼北京市第二中学法治副校长的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为北京二中师生和家长们讲授题为“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强化家庭学校协同 共同守护青春扬帆远航”的法治第一课,北京二中180名师生和20名家长代表在现场听课。
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目前全国有3.7万名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
“法治副校长是法院创新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的亮点,让普法教育更有针对性,也更具效果。法治课不仅讲给孩子听,也讲给家长、老师听。”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权益部兼职副部长、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西安分所主任方燕表示,“法治副校长既是学生普法‘指导员’,又是校园法治‘宣讲员’,同时还是平安校园‘监督员’。希望法院进一步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做深做实送法进校园工作,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小学生体育课意外受伤,家长起诉学校,校方已尽必要教育管理责任和救助义务,法院判定学校不担责。最高法工作报告提出:“对学校依规组织体育活动等不施以苛责,有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现实中,因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加之心理发育并未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识别危险行为以及危险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有些学校为了规避风险,直接取消体育课和课间活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最高法工作报告提到这个案件,传递出一种价值观念,提醒家长也要担负起责任。作为家长,也应当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对于何为危险行为、实施危险行为的后果有所认识,并加以防范。出现伤害事件后,学校、家庭应达成共识,不推卸责任,时刻注意防患于未然,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身体健康不受影响。”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表示。
久久为功解决执行难,将“纸面权益”兑现为“真金白银”
“执结案件976万件,执行到位金额2.2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13.1%,初次执行结案平均用时67.9天,同比缩短7%。”最高法工作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展示了过去一年人民法院努力兑现群众合法权益取得的成果。
执行是将胜诉当事人的“纸上权益”兑现为“真金白银”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
最高法工作报告指出,注重区分失信与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失能”。对有能力履行却恶意逃避、抗拒执行的,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对核实确无能力履行义务的,不纳入失信名单。
数据显示,记录失信320.7万人次,同比下降3.1%;为努力偿债的被执行人及时修复信用208.3万人次,同比增长15.9%。
一增一降之间,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依法执行、人性化执行的司法温度。
“善意文明执行是能动司法在执行领域的具体体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茅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邢青松谈道,“人民法院适时采取灵活的执行方式,秉持‘保障经营、善意执行’‘放水养鱼’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强制措施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给被执行企业履行宽限期,为企业度过困境赢得了一线生机,充分展现法院暖企护企、服务大局的良好形象。”
针对久执不结案件,最高法力推异地法院交叉执行,排除各种干扰,攻坚难案积案。报告显示,去年10月以来,异地交叉执行案件10767件,取得实质进展4203件,执行到位金额206.7亿元。
“以‘就是头拱地也要把人民的事办好’的决心推进‘有信必复’。”报告的话语铿锵有力。
7日内程序性应复尽复、3个月内实质性答复、未办结的每月反馈进展;院长带头接访、牵头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涉诉信访化解工作持续推进……人民法院用实践换来成绩单:去年9月以来,全国法院7日内程序性回复19.1万件,期限内回复率91.4%;实质性答复10.7万件,期限内答复率95.6%。
“信件一头连着法院,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反映的是群众诉求呼声,折射的是司法态度温度,检验的是法院工作作风。”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文康(临沂)律师事务所主任程萍评价道,“‘有信必复’是人民法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举措。最高法工作报告处处体现‘如我在诉’的为民担当,正是交给人民的答卷。”(王珊珊)
(责编:温璐、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