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群众文艺的新变化新活力(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发布时间:2024-12-21 17:11:24 来源: sp20241221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第二小学安塞腰鼓表演。   新华社记者 王 正摄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温泉镇凤山村群众文艺汇演活动。   周 亮摄(人民视觉)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艺术公园一景。   贾石觉摄(影像中国)

  舞出精神  舞出青春

  吴燕花

  近段时间,英歌在网络平台走红,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潮汕地区这项融合了南派武术、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舞蹈。春节假期,英歌在海外多个国家街头上演,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赞美;各地游客不远千里来到潮汕,只为现场一睹英歌芳容。作为英歌表演者,我在深感欣慰的同时,也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潮汕英歌已有数百年历史,其表演者都是普通群众,表演内容也反映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情感,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及文化影响力。作为一种群体舞蹈,英歌粗犷、豪迈、刚劲、威猛的特点,正是地域文化和地域性格的鲜活体现。同时,英歌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民俗内涵,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过去,潮汕英歌的表演者基本为男性。1952年,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成立。但因为种种原因,这支队伍很快解散,当年她们创下的女子英歌打法也濒临失传。2011年,潮阳西门社区招募队员重新组建女子英歌队。我在家人的支持下报名参加,并荣幸地成为重建后的西门女子英歌队的首批队员,从此与英歌结下不解之缘。

  成立之初,平均年龄近80岁的英歌队初创队员们亲自向我们传授身形槌法。看到这些老人依然身手敏捷、神采奕奕,我们既惊讶又羡慕,同时也深受感染和鼓舞。西门女子英歌队统一刀马旦装束,在吸取了男子英歌的一些基本步法和动作的同时,揉进戏曲舞蹈的一些舞步造型。近些年来,我们还创新了对打、单打等套路,舞步轻快活泼,将柔中带刚的艺术气质演绎得淋漓尽致。

  经过10多年的发展,西门女子英歌队队员现已达70多人,平均年龄18岁,年龄最小的仅9岁,95后的我在其中俨然是“资深”队员。英歌队没有工资补贴,开展集训都是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晚上的时间,遇到重要节庆表演则要从清晨跳到晚上,汗流浃背是家常便饭,手上起泡、膝盖淤青也是常事,但大家都没有怨言,始终坚持。

  网络走红使英歌这门艺术受到广泛关注,也为其传承提供了难得机遇。每次演出时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让我们很感动,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加入我们的队伍。怎样借势借力传承发展好英歌,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

  英歌表演所需人员多,一支英歌队出场仅槌手就至少需要36人,加上司鼓、锣鼓手等,要六七十人。过去英歌以师徒相传、代际相传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承传播效果。当前,潮汕各地相继建立了英歌传承基地,组织英歌比赛和培训活动,这些举措旨在培养更多年轻人对英歌的兴趣,让这门艺术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这些年,大批年轻人的加入为创新英歌表演形式、丰富思想内涵注入活力,在舞出传统魅力的同时也舞出了精气神,舞出了青春气息。我们西门女子英歌队尝试进校园、进社区,让这门艺术触达更多群众。许多英歌队还开设了新媒体账号,运用直播、短视频等载体拓展英歌受众面。有些地方主动打造英歌IP,在保留其传统民俗价值的同时,探索新的呈现形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植根于民间土壤、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英歌一定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作者为广东省汕头市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队长,本报记者李刚采访整理)

  

  热爱生活  珍惜艺术

  董福顺

  没想到,我在老年大学给叔叔阿姨们上声乐课的视频会在网络上走红,获得20多万条网友评论。视频里,其实是我们每次声乐课开始时都会进行的热身运动和气息训练。我想,一定是老人们认真投入、活力满满的劲头感染了网友。“老师,咱奶第一天来上课,没哭吧?”“我爷我奶在老年大学还好吗?”年轻网友们纷纷扮起“云家长”,在视频下留言,互动区热闹极了。

  我是一名90后声乐教师。2017年,机缘巧合之下,我进入老年大学从事声乐教学。踏入教室的一刹那,看到很多比我父母还要年长的叔叔阿姨坐在那里,我着实有点手足无措。

  接触下来,我了解到,这些叔叔阿姨来到老年大学,许多都是为了完成儿时梦想。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舞蹈、朗诵,都寄托着他们对文艺生活的热爱。年幼时苦于条件有限,工作后又没有时间,直到退休后来到老年大学,他们不仅可以重燃儿时梦想,还能让平淡的生活丰富起来,找到更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龄人。

  给老年人授课,和面向青少年授课截然不同。我一边教学一边总结,不是完全按照我在学校所学的方法来,而是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和变化。比如,用呼吸操唤起他们的专注力,用类似“四菜一汤”的比喻来讲解乐理知识。这些叔叔阿姨的上课态度十分认真,风雨无阻,每次课上都认真做笔记,回家也会好好练习。从他们身上,能看到对艺术、对生活的珍惜和发自内心的享受。

  有一次正在上课,一位阿姨发来信息,让我帮着听听她新录的歌曲。当时我正在弹琴,消息就滑过去了,晚上下课回家,也忘记了回复。过了一段时间,阿姨的消息又一次弹出,但这次是她的孩子以她的口吻来与朋友们道别,原来阿姨因病离世了。看到消息后,我自责至极,当我点开阿姨演唱的那条链接时,发现她原来唱得那么动听。

  这件事深深影响了我。我开始在课上将健康知识纳进来,与气息训练相结合,讲授养生方法。同时,我也对课堂进行视频记录,把每一次的呼吸操、练声和歌曲发到网上。这样做,既可以让叔叔阿姨回家后看到自己上课时的样子,复习学过的知识点,也能让他们的子女和孙辈看到其可爱的一面。

  7年间,我带过的学员有1000多名,年龄从40多岁到80多岁不等。因为报课人数多,这学期我又加了半天课,一周有5天要去老年大学。老年大学是公益性的,没有课时费,只有一些交通补贴。有时,忙于工作和生活,我也想过放弃,但是每次来到教室,看到叔叔阿姨们渴望的眼神,看到他们将自己不懂的知识点拿来问我,我又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应该坚持下去。从这些老人身上,我会想起自己远在家乡的父母,他们若是在家乡的老年大学也能上到心仪的课,每天开开心心、健健康康,那不是很好吗?

  静下心来想想,视频火了与其说是网友对我的关注,还不如说是大家对银发群体和基层文化生活的关注。透过这些视频,你能看到老年人是如何充满期待地生活,如何充满希望地对待每一天。文艺吸引人也熏陶人,文艺给人慰藉也给人力量,越是在基层,越能感受到这一点。真诚呼吁更多年轻的朋友投身基层文化事业,这是一项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事业。

  (作者为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老年大学声乐教师)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9日 20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